针药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1

针药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王素排

王素排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卫生所050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对41例患者外用体针、内服中药治疗。1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经2个疗程针药治疗后,临床痊愈17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7%。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

关键词失眠症针药结合疗效观察、

失眠又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得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轻者入眠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眠。多见于神经衰弱患者。西医常用镇静药物对症治疗,容易形成依赖成瘾。现将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门诊单纯性失眠患者41例,已除外其它器质性病症。治疗患者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4年。

1.2病例选取标准

1.2.1诊断标准:难以入睡,睡而不深,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或夜不能入睡,白天困倦疲乏,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

1.2.2中医辩证分型:心脾两虚临床表现多梦易醒、醒后再难以入睡,心悸健忘、四肢倦怠、神疲乏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心肾不交表现心烦难以入睡、多梦、忽梦忽醒,头晕耳呜、心悸健忘、口干津少、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痰热扰心表现睡眠不宁、多梦易醒,心烦不安、胸闷多痰、恶心欲呕、口苦而粘、舌红苔黄腻、脉滑弱。肝胆郁热表现睡眠不宁、多梦易醒,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弱。心胆气虚表现心慌恐惧不能独自睡眠、睡后容易惊醒、梦多惊险不祥,遇事易惊、恍惚不安、喜太息、舌淡,脉弦细。脾胃不和表现胸闷嗳气,脘腹不适而不寐,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象弦滑或滑数。

1.3治疗方法:体针主穴取百会、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安眠穴。

心脾两虚加心俞、厥阴俞、脾俞,方药用归脾汤加味补益气血,养心安神;心肾不交加心俞、内关、肾俞,方用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加味滋阴清火、交通心肾;痰热扰心加丰隆、内庭,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清化痰热,和中安神;肝阳上扰加肝俞、风池、太冲,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疏肝泻热;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大陵,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味益气镇惊、安神定志;脾胃不和加内关、中脘、梁门、足三里,方用保和丸加味和胃健脾,化滞安神。

体针根据病证虚实采用对应的补泻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施以提插捻转法,中度刺激。每日治疗1次,留针30分钟,药物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共500ml,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用。针药10天为1疗程,间隔2天进行下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治疗期间停服其它安眠药物。

2.结果

2.1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或反加重者。

2.2治疗结果临床痊愈17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7%。

3.讨论失眠症,中医称“不寐”,多由于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主要机理是阳不交阴、神不守舍。是人体脏腑阴阳盛衰不平衡的结果所导致,《类证治裁?不寐》云:“不寐者,病在阳不入阴也。”《景岳全书?不寐》中说:“不寐症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知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本病主要与心、肝、脾、胆、肾及阴血不足有关。针药合用,引药入经,补虚泻实,致使脏腑经络同调,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取诸阳之百会穴,归督脉,主神志、头项、五官疾患,可调心脑,其穴总督一身之正气,有镇静、鼓舞阳气的作用。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居于头顶百会四周,能够调整头部经气的运行,可通调气血引阳入阴,镇静安神的作用。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为足太阴脾经络穴,也是足三阴经会穴,能调节三阴经经气,有健脾益肾,可培补先后天的功能。也是全身强壮穴之一。神门乃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输穴,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有通络之效。原穴为脏气之本,能补益心气,心主神明,有养心安神镇静作用,为治疗失眠要穴,安眠属经外奇穴,可交通心肾,镇静、催眠镇静安神。故达治本的作用。辨证分型在主穴之外配本经原穴、俞穴,特定穴等治疗兼证,针灸治疗同时配合中药内服,近期疗效远期疗效都得到提高。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云:“邪气时至,……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也”的治疗原则。采用针灸外用治其外,中药内服治其内,调整脏腑阴阳的生理功能,使得神安而寐。除药物治疗之外,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配合心理治疗,解除顾虑,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帮助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