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宋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宋双

宋双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古城中心小学125100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教学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但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虽然能够将古诗词背诵下来,但对于其中的含义却知之甚少。并且因为古诗词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讨论,并对具体的教学措施加以探讨和描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其中的描述生动形象,意境深远,且表现手法独特,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就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古诗词教学活动枯燥乏味,无法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调动,阻碍了语文老师对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需要针对古诗词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

虽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能太过盲目,应该认识到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要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只有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兴趣以后,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生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进行课堂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大声朗读,并将其中优美的句子标注出来,然后通过反复阅读和查询,对其中的意思进行理解,使其能够对古诗词的内涵有所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头脑当中对内容描述的画面进行构建,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觉得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逐渐喜欢上学习古诗词。

例如,在对描写山水的古诗词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熟读,并试着理解古诗词的内容;然后,将其中不懂的地方或者是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进行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而教师需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在保证学生基本理解所学内容以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例如:古诗词当中描写的环境是怎样的?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讨论,在问题引导下,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从古诗词当中认真感受作者对情景的描绘,从而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使其更愿意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有效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的想象和教材当中简单的配图,很难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而且一味的死记硬背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削减,不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积极性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法,对学生的注意力加以吸引,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对《望庐山瀑布》进行教学时,其中的很多场景并不是教师通过口述就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教学法进行使用,运用多媒体设备对古诗词进行朗诵,并配合相应的动画场景。通过动画和诗句的结合,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诗中词汇运用的意思,并掌握一定的文字运用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往往会将自己作为中心进行教学。而由于古诗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部分教师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往往会严格控制课堂纪律,讲解过程中不苟言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氛围压抑。由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讲解,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对于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都不够深刻,从而在短时间内忘却。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改进,有意识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才能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其在学习当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推动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对《咏柳》进行学习时,柳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在具体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室外,让学生结合《咏柳》的内容对柳树进行观察,并说说柳树的特点,以及自己在观察和理解当中获得了什么。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突破书面学习的限制,提升其思维的活跃性,还能实现良好学习氛围的有效构建,在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的同时,使其能够了解诗词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手法。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有效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尝试并应用,以此来保证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9):11。

[2]刘小庆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9,24,(3):79。

[3]吴青山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语文课内外,2019,34,(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