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短P-R间期的心电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妊娠期短P-R间期的心电图分析

狄建芳

狄建芳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大同0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女性孕期心电图呈短PR间期的机制。方法:研究选择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146例女性为研究对象,遵循其是否怀孕分甲组、乙组,每组73例。甲组为怀孕女性,乙组为未怀孕女性。所有女性均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价甲乙两组女性短PR间期发生情况,总结甲组不同年龄孕妇D短PR间期发生情况、不同孕周孕妇的短PR间期发生情况及不同孕周孕妇的PR间期值。结果:乙组女性短PR间期发生率低于甲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中,5~12周孕妇同13~24周孕妇短PR间期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中,5~12周孕妇、13~24周孕妇PR间期发生率均小于超过24周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健康非孕期女性相比,孕期女性发生短PR间期的概率明显较高,并且同妊娠时间存在一定关系,妊娠时间越长发生短PR间期的概率就越高。

【关键词】心电图;孕期;短PR间期;研究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1-0092-01

在临床从事心电图诊断工作中,心电图短PR间期现象较常见,在妊娠期青年女性中短PR间期也较常见,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妊娠中晚期妇女短PR间期发生率较非妊娠妇女明显增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孕妇短PR间期可能成为发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所以,为确保妇女孕期安全,早期发现短PR间期并且做出正确诊断,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诊疗信息尤为重要[1]。本文主要分析妊娠期女性与非妊娠期女性短PR间期的发生率,对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146例女性为研究对象,遵循其是否怀孕分甲组、乙组,每组73例。甲组为怀孕女性,乙组为未怀孕女性。甲组孕妇年龄21~39岁,平均(28.24±2.17)岁,其中21~25岁孕妇51例,26~30岁孕妇14例,31~39岁孕妇8例;孕周5~35周,平均(17.25±4.52)周,其中5~12周孕妇24例,13~24周孕妇24例,25~35周孕妇25例;高中及以下学历孕妇15例,大专及本科学历孕妇42例,硕士及以上学历孕妇16例。乙组女性年龄22~38岁,平均(28.35±2.21)岁;高中及以下学历女性16例,大专及本科学历女性41例,硕士及以上学历女性16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女性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在受检前,女性平卧姿势静躺超过5min,均匀呼吸。使用自动分析心电图仪对其心电图图形进行记录。纸速为25mm/s,而增益为10mm/mv,选择伪差少、图形清晰及线平稳等图形,对Ⅱ或者Ⅴ1导联PR间期进行测量。

1.3观察指标

对甲乙两组女性短PR间期发生情况、甲组不同年龄孕妇短PR间期发生情况、甲组不同孕周孕妇短PR间期发生情况、甲组不同孕周孕妇PR间期值等进行观察。

1.4诊断标准

短PR间期:为窦性心律,其心率在60~100次/min,PR间期少于0.12s,而QRS时间形态为正常,起始部没有预激波,主要要排除游走性节律、房室交界区心律及窦性心动过速。

2.结果

乙组女性短PR间期发生率低于甲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中,5~12周孕妇同13~24周孕妇短PR间期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中,5~12周孕妇、13~24周孕妇PR间期发生率均小于超过24周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R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快慢或房室传导途径异常等有关。据近年来研究认为引起P-R间期缩短的主要原因有:①存在房室结旁道。由于激动可全部或部分经旁道下传心室,绕过房室结,因而使P-R间期缩短。如预激综合征中的P-R间期缩短。②房室结双径路[2]。少数人的房室结存在着解剖或功能上的双径路。当激动经快径路下传心室时即可使P-R间期缩短。③房室结发育不良。有的人房室结先天短小,而造成激动在房室结延搁时间短,从而表现为P-R间期缩短。④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房室结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一般正常情况下,迷走神经占优势。交感神经占优势使房室结传导加快。本文发现妊娠中晚期妇女P-R间期缩短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妇女。推测其原因可能为中晚期孕妇随孕龄增加的基础上代谢率增加,心率加快,P-R间期缩短。妊娠中晚期耗氧量增加,机体对缺氧较敏感,ATP生成减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心电生理不稳定,使P-R间期缩短。妊娠中晚期妇女出现P-R间期缩短,大多数并非由于传导途径的异常,心电图上仅有短P-R间期,而QRS波群正常,也无心动过速,故不宜诊断为詹姆斯束型预激综合征。随着心内电生理检查广泛开展和深入研究,发现詹姆斯束属后结间束的一种变异,其存在并不引起P-R间期缩短和室上性心动过速[3]。

为了探讨和分析女性孕期心电图呈短PR间期的机制,研究选择2015年6月-2017年5月间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146例女性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甲组73例孕妇中,发生短PR间期13例,发生率为17.81%;乙组73例女性中,发生短PR间期2例,发生率为2.74%。乙组短PR间期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990,P=0.003)。甲组不同年龄孕妇短PR间期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2周孕妇与13~24周孕妇短PR间期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2周孕妇、13~24周孕妇PR间期发生率均低于超过24周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结果说明,孕妇短PR间期发生率大于健康的非孕妇女,同年龄大小并不直接相关,但同孕周相关,晚孕期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大于早孕期、中孕期。

总之,同健康非孕期女性相比,孕期女性发生短PR间期的概率明显较高,并且同妊娠时间存在一定关系,妊娠时间越长发生短PR间期的概率就越高。

参考文献:

[1]郭彩英.房室结加速传导的临床生理改变.中国循环杂志,20168,2:71

[2]许原,李庆林,郭继鸿.心电图短P-R综合征认识的变迁.心电学杂志,2017,21:115

[3]徐敏芝.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