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宜宾644600)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肌间沟阻滞的穿刺比较。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C)和对照组(D),每组70例。C组在彩色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D组传统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观察两组麻醉药(0.25~0.5%甲磺酸罗哌卡因)用量、镇痛效果、起效时间以及颈交感神经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全脊麻、神经损伤、霍納综合症等并发症。结果:与D组比较,C组操作精准、安全,麻药用量减少,阻滞效果完善,起效时间缩短,并发症少。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较传统肌间沟阻滞穿刺方法操作精准、安全,起效时间短,阻滞完善,并发症极少。值得在区域阻滞方面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操作精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179-02
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在经历了传统肌间沟法和神经刺激器引导之后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的穿刺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不仅操作精准、安全,效果完善,而且是在直视下进行几乎无神经损伤,误入血管、蛛网膜腔的危险,起效时间更快,用药量更少等优点,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本文旨在比较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和传统肌间沟穿刺方法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起效时间,并总结应用体会,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的本院140名上肢手术患者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年龄8到78岁,体重28~90kg,男78例女62例,ASAI~IV级。用药0.25~0.5%甲磺酸罗哌卡因12~40ml。穿刺针为输液针头5~7号。患者术前无穿刺部位皮肤破溃感染,局麻药过敏及出凝血异常患者。随机分配为超声引导组(C)和传统肌间沟组(D)各组7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等一般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2组患者入室后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患者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30~45度,颈部皮肤消毒后,C组采用意大利esaotemylab15超声高频探头引导从C6椎体寻找神经根,下滑可见前中斜角肌间有串珠样的低回声,即为神经束,再继续下滑成致锁骨上,超声直视穿刺针进入神经鞘,注麻药,可见药液在神经鞘内及周围扩散影,注药1~2.5分钟起效。D组采用传统肌间沟方法,操作前向患者说明异感症状,从肌间沟进针(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间的三角区域)寻找异感,若无异感可以应用突破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不完善辅予芬太尼50~100ug,无效者停手术,再选择2小时~3天不等时间手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行手术或者改为全麻。
1.3观察记录项目
局麻药注射完后每隔1~1.5分钟应用针刺法判断腋神经、桡神经、前壁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等支配区的感觉状况并记录起效时间与神经阻滞效果(分优、良、差),神经阻滞效果均采用VAS数字评分法0到1表示优,2到3表示良,4到6表示中,7到10表示差。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记录两组(每组70例)根据患者年龄、ASA分级、体重选择不同浓度、剂量,起效时间C组各神经支配区域起效时间明显低于D组(P<0.01),见表1(时间为分钟)
神经阻滞效果C组68例优,2例阻滞效果良,无差;D组40例优,21例良,9例差,C组优良率明显高于D组麻醉优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彩色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以其直观安全,精准,价廉,患者满意度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逐步增多,常见的臂丛神经阻滞、腋路阻滞、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等[1]。并实时监测麻醉时进针的过程及局麻药的扩散情况,避免了传统穿刺方法的盲目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多个学者进行了研究,发现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可以极大地提高麻醉安全及效果,降低并发症[2-3]。神经干旁常伴有血管或重要阻滞、器官,误伤后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盲穿和神经刺激器等穿刺出现误入血管引发局麻药中毒率1~10%、神经损伤、气胸及星状神经节阻滞、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0.6~6%,全脊髓麻醉,霍纳综合症等症状。并发症和麻醉效果成功率在80~97.84%。在本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效果明显较传统肌间沟效果好。彩色超声在应用于区域阻滞方面提高了麻醉精准度、定位准确、更加安全、缩短了起效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相对减少患者的经济费用等诸多优点值得在临床麻醉区域阻滞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傅洪、魏安宁,超声与神经阻滞[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4):270-273.
[2]朱莉莉,蒋秀红、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