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英(四川省西昌市人民医院五官科615000)
【中图分类号】R77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7-0280-02
【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方法对198例(320眼)采用显微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结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各种程度的翼状胬肉均有效,且复发率明显减少。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防止翼状胬肉的复发,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翼状胬肉干细胞移植复发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常规手术切除的复发率高达20%~70%,近年来,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大大降低了复发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98例(320眼)翼状胬肉病例,其中男86例(152眼),女112例(168眼),年龄32~78岁,平均63.5岁。均为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时间1~20年不等,翼状胬肉头部均已侵入角膜缘内3mm以上。
1.2手术方法(1)术前准备:患者术前3~5天持续滴抗生素眼液。(2)手术步骤:丙美卡因眼液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胬肉结膜下局部浸润麻醉,逆向切除胬肉:由体部起剥离头部、颈部及体部,剪除变性的翼状胬肉组织至泪阜处,注意转动眼球,避免伤及内直肌,刮除翼状胬肉下的瘢痕组织,显露光滑的角膜、巩膜并热灼止血,嘱患者向鼻下方注视,2%利多卡因上方球结膜下注射并使结膜隆起,沿角膜缘作不带结膜下筋膜组织的结膜瓣并作放射状剪开,大小略大于胬肉切除后暴露的巩膜面,转位90°,确认结膜瓣上皮面向上平覆于巩膜创面上,以5-0丝线做移植片与结膜创缘对位间断缝合,上方角巩缘保留2mm的巩膜裸露区。(3)术后每日换药,滴抗生素眼液,裂隙灯观察角膜创面及结膜植片情况,角膜上皮修复后滴皮质类固醇眼液,7天后拆线,继续滴皮质类固醇及抗生素眼液1个月。每周复诊1次至结膜充血完全消退。
2结果
多数患者术后早期有异物感、畏光和流泪症状,随着角膜上皮修复、缝线拆除,症状逐渐消失。术后结膜植片颜色由淡白渐转红润,1周后血管充盈,水肿消退。角膜上皮术后3~5天愈合,取结膜移植片处伤口术后2-3天被新生上皮覆盖。术后2~3周结膜充血消退。术后随访3~24个月,随访结果320眼痊愈,12眼2年内复发,复发率4%。
3讨论
翼状胬肉是较常见的眼病,发病原因可能为长时间的露天工作,受紫外线照射,诱发角膜缘局部组织细胞中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膜通透性增强,释放出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增生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预防其复发的方法有:羊膜移植、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术中、术后应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等。术中、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可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如上皮延迟愈合及巩膜溃疡。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是目前预防复发的最为有效的方法。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是鼻颞侧角膜缘干细胞少,各种环境因素刺激导致角膜缘干细胞缺失或功能障碍,出现角膜上皮结膜化,进而纤维母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从而导致胬肉术后复发。而自体干细胞移植为受损的角膜缘提供了新的干细胞来源,通过干细胞的分化和向心性移行来修复稳定受损的角膜上皮,恢复了角膜缘的屏障功能,能有效防止结膜上皮及新生血管的长入,从而防止胬肉的复发。
要提高成功率,降低复发率,手术时应注意:(1)术前翼状胬肉进行期尽量不做手术,待静止期再手术;(2)角膜刮除范围一定要超过翼状胬肉头部0.5mm,并深达前弹力层,手术创伤和术后炎症使胬肉残留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细胞活化,是胬肉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术中彻底切除胬肉,避免组织残留,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3)角膜缘干细胞位于角膜缘的Vogt栅状皱纹(POV)区,以正常角膜上方10∶00~2∶00,下方4∶00~8∶00处较多,考虑到便于手术操作,故植片的选取常在上方,应至少带0.5~1.0mm透明角膜缘组织以确保含有足够角膜缘干细胞,角膜上皮缺损区的快速愈合是减少胬肉复发的基本条件,因此取上方结膜瓣时尽量靠近角膜缘;(4)移植片与结膜创缘对合要好,且移植片不宜过小;(5)在胬肉的发病过程中存在着免疫机制问题,属于I型过敏反应。手术刺激造成多形核白细胞趋化和聚集,它们释放出血管生长因子,致使术后新生血管产生,造成胬肉复发。所以术后一旦观察到角膜上皮基本恢复,即可开始应用含激素的滴眼液,以减少术后胬肉复发,提高治愈率;(6)现在认为角膜上皮缺损区的快速愈合是减少胬肉复发的基本条件,所以术后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药物应用可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杨德旺.眼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刘阳.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