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HAMD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抑郁情况,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精神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219-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病患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1]。由于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多存在偏见,使得患者备受精神折磨,特别是病情较轻或即将被治愈的患者,因其有了初步认知能力,所以会对周围的异常言行非常敏感,常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恐惧、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负面心理[2]。为了能有效改善这种负面心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对40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6.2±8.4)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5±0.8)年;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8例,高中11例,初中及以下21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5.2±7.8)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3±0.7)年;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高中11例,初中及以下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受教育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病房整洁卫生、日常宣教、基础性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营造舒适环境,让患者感受家一般的温馨。②常与患者沟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负面心理,正面面对疾病,提升治疗依从性,重建信心,并应用正确沟通技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淡化疾病的影响。③定期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如手工制作、书法、舞蹈等,并给予赞美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为患者增加信心。④与家属讲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让家属从根本上了解此类疾病的原因及治疗措施,辅助临床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①应用HAMD评价患者抑郁状态,其中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严重。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状态越严重。②应用自拟生活质量量表通过总分评定生活质量,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③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用x-±s表示,以t检验;两组护理满意度以百分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HAMD评分对比
干预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HAMD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3.讨论
精神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不但给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与经济负担,而且患者的生活能力也大受影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对于精神病患者,临床多给予药物治疗,并在治疗后均有所改善[3]。虽病情处于改善阶段,但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恢复,临床效果不全面。因此对患者开展全面性治疗,受到广大学者的积极关注,对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社会功能、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且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对精神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生活及社会功能,改善护患关系。分析原因为: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把护理人员被动化护理转变为主动化全心护理。精神类疾病是一种对外界异样言行较为敏感的疾病,若对其不管不问,或言行不够温暖,患者会比常人更敏感的察觉。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每一位患者的性格、状态开展个性化护理,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拿捏患者的情感细节,以达到高效率护理[4]。其中,通过营造一个舒适环境可以让患者内心感受到温暖;护理人员常与患者沟通,鼓励其倾诉内心消极情绪,并进行全收、疏导、安慰,以达到患者对生活重塑信心的目的;开展手工制作、书法、舞蹈等活动,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与合作,增加患者的适应社会能力,对日后回归社会奠定基础[5]。与此同时,要告知患者家属精神疾病是可治愈的,不可放弃,家属要多探视,让患者心存归属感,一定的亲情交流对于患者极具积极作用,对日后回归社会奠定基础[6]。
综上所述,对精神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积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能更早的回归社会,减少家庭的精神与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海霞.癫痫及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4):142-142.
[2]徐雪云,李神赐.126例强制医疗精神病患者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2016,28(11):1150-1152.
[3]袁朝霞,章秋萍,盛志娟,等.老年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见性干预方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377-1379.
[4]郑碧琴,金彬彬,王建女,等.焦点模式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6):1902-1903.
[5]李锐云.人性化护理在产后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3):444-445.
[6]刘辉,夏常泉,张薇,等.心理干预对高龄冠心病合并抑郁情绪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3):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