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矿业集团双矿医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分析高场磁敏感成像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将本院诊治的7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接受高场磁敏感成像检测,观察SWI扫描病灶检测情况。结果:SWI扫描可清晰显示处平扫T1WI、T2WI无法显示的病变;SWI病灶检出率高达96.69%,病灶平均面积为(3.35±0.99)cm2。结论:高场磁敏感成像对诊断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具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场磁敏感成像;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054-0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是一种发生于毛细血管水平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属于先天性隐匿性血管畸形疾病,多为单发性病灶,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发生率较低[1]。本研究通过重点观察分析SWI对78例CA患者检测情况,进一步探讨SWI对CA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78例CA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均经术后病理和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符合研究自愿原则,且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13~65岁,平均(39.89±2.45)岁,病程1w~22y,平均(5.69±1.25)y,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抽搐、四肢麻木、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偏瘫、头晕头痛等。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高场磁敏感成像检测:选择GE光纤1.5THDMR超导型双梯度核磁共振扫面设备,采用头部专用型表面线圈,检测序列包括常规SE序列、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磁敏感加权序列(SWI)、3D-GRESWI,进行轴位、冠状位、失状位检测。参数设置:常规SE序列T1WITR为250ms,TE为2.46ms;TSE序列T2WITR为7950ms,TE为93ms;层厚为5mm,层间距为1mm;DWI序列TR为3800ms,TE为91ms;FLAIRTR为7000ms,TE为79ms,TI为2500ms。3D-GRESWI选择高分辨率3D梯度自旋回泼序列,TR为28ms,TE为20ms,采用Gd-DTPA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按照0.1mmol/kg体重以2.0mL/s速度肘静脉注射。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2.结果
2.1T1WI、T2WI及SWI扫描病灶检出情况
常规MRI扫描T1WI发现病灶105个,其中有47处病灶显示异常高信号,31处病灶显示混杂病灶;T2WI扫描发现病灶125个,其中21处病灶显示等信号和混杂信号,51处病灶显示异常低信号,17处显示“铁环征”病灶;SWI扫描发现病灶175个,呈现点状及圆状低信号,清晰显示出平扫T1WI、T2WI无法显示的病变。
2.2SWI对病灶位置、面积检测情况
参照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共检出病灶181个,病灶平均面积为(3.35±0.99)cm2;SWI扫描检出175个病灶[96.69%(175/181)],主要包括颞叶62处,枕叶、额叶各19处,顶叶17处,丘脑、小脑各13处,脑桥11处,基底节区21处,病灶平均面积为(3.25±0.97)cm2;得出SWI病灶检出率和病灶平均面积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类似。
3.讨论
CA是临床较常见的脑血管畸形,是一种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性疾病,基因位于第7条染色体位置,存在遗传倾向。海绵状血管瘤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部位,因血管欠缺肌层、弹力层,所以海绵状血管瘤主要是由薄壁海绵状血窦构成,病灶极容易发生出血,周围病灶可显示铁血黄素沉积,并且在血窦中显示机化血栓、钙化[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常规MRI扫描T1WI共检出病灶105个,T2WI检出125个,而SWI检出病灶175个,与朱文珍[3]等临床研究结果类似,充分表明SWI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清晰显示出常规平扫T1WI、T2WI无法显示的病变情况。考虑可能是常规MRI扫描CA患者显示“爆米花”形状的高低混合信号;病灶内出血及血栓内的正铁血红蛋白,导致病灶在所有序列中都表现为高信号;胶质增生呈长T1、长T2信号显示;病灶内胶质间隔表现为网格形状的长T1、短T2信号;病灶内钙化则在T1WI、T2WI以低信号表现[4]。但是对于出血少、出血慢的患者,在常规MRI扫描上较难显示出特殊征象,需要依赖SWI。SWI是一种反映组织磁场特征差异的新型成像技术,属于三维速度补偿梯度自旋回波序列。由于含有脱氧血红蛋白的静脉血可扰乱周围磁场的稳定,缩短T2时间,导致血管和周围正常组织相位出现显著差别,因此SWI扫描显示明显低信号[5]。结果显示:SWI病灶检出率超过95.00%,主要分布于颞叶、枕叶、基底节区等部位,病灶平均面积为(3.25±0.97)cm2。考虑SWI主要是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性差异产生图像对比,采取高分辨率进行扫描,相位图像、最小密度投影技术等,可清晰显现出患者脑部静脉系统,特别是对于含铁血黄素沉积、矿物质沉积等顺磁性物质尤为敏感。
综上所述,高场磁敏感成像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明确检出病灶位置,清晰显示病变边界情况,利于指导患者获得科学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令伟,张跃海,高源统,等.MR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83-85.
[2]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3-194.
[3]朱文珍,漆剑频,申皓,等.MR磁敏感成像技术对脑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1(10):1040-1044.
[4]孟淑萍,郭丽君,王霈,等.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8):916-918.
[5]熊美连,曹代荣,王树,等.3.0T磁共振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合并静脉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