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解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杜海龙

山西省太谷县实验中学030800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理论都是从实际中总结出来的,所以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新课程标准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近年的中考题目联系实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一教学原则,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物理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对于初中来说,虽然只学习了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产和生活中最需要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知识与身边的物理问题联系起来。下面的案例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段,用生动的讲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有机的联系。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后回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需要注意:控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哑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