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范罗冈小学529000
一、充分预设,引导动态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生成”的起点,精心的预设会让生成更有效、更精彩。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教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
例如计算圆柱的体积,大家都知道可用“底面积×高”求得。当遇到:“圆柱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很自然地先利用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高,再根据公式求体积。正当同学们认为没有什么挑战性、洋洋自得时,有同学却发声:62.8太特殊,如果换成100就有问题了。同学们满脸疑惑,深思片刻,一名男生打破了沉默: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只要把长方体的正面作为底面,就不难得到圆柱的体积可用“侧面积&pide;2×半径”计算。
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整合原有的教学预设,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
二、捕捉细节,促进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错误往往会伴随始终。如果教师能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引导偏差,让它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有同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6、9,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我马上利用这个契机,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在讨论中,学生有赞成有反对:12、15、18……是3的倍数,而39、69、99……也是3的倍数。讨论的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修正了自己的想法: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和各位上的数相加,直到是一位数为止。这就使原来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
心理学家盖耶曾告诫我们:“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分析中顿悟、解决,促进动态生成,课堂因而充满活力。
三、抓住机遇,凸现动态生成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如在新课程一年级上册《分类》这堂课中,学生在课堂小结时意外地提出:“我想:在场的听课老师可以按高的和矮的进行分类。”面对突如其来的发言,我利用自己的“矮”来了个顺水推舟:“对呀,这个方法不错,那黄老师应该分到哪里?”学生用俏皮的语气异口同声地说:“矮的那里!”这时我也跟学生大笑起来,课堂上充满了和谐、轻松的气氛,就在这无拘无束中再次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分类。谈到这里,我想“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这种教学机智和艺术吧!
四、整合资源,升华动态生成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一系列表现做出及时反应,发挥激励评价功能,既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有一道题:一个梯形上底1.7米,下底3.6米,高2米,求它的面积。一个学生这样解答:1.7+3.6=5.3(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此时十分窘迫。我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路独特而奇妙:梯形高2米,求面积时要除以2,乘以2与除以2抵消了,实际就是上底与下底的和。我进而让学生讨论,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的是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列式是(1.7+3.6)×2&pide;2;但计算时可采用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此时我再补充道:是这位同学为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这种匠心独运的处理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辨错、改错中引燃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表现出一种人文之美,使动态生成得到了升华,激励学生更好地将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施展到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推进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因生成而带来的不可预测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促使课堂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精彩体现。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澜《教育研究》.《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3]《小学数学教育》.《关注生成,保留课堂真实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