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云南昆明650111)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因时代前进和大势所趋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新课程旧教法的现象,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不改变现行教育机制,学生的科学素质难以有质的飞跃。中小学教育应从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入手,尽快淡化“应试教育”,加强综合性科学教育和应用能力的培训。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质;科学教育
一
2005年,94岁高龄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向温总理建言说:我们国家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新课程改革已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因时代前进、大势所趋而有了很大的进步,认识到科学教育应从“读科学”向“做科学”转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旧教法,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
科学素质不仅包含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而且涉及到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需要在科学教育目标上有必要的转变,就是由以知识技能为中心转向以科学素质为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已经给小学科学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当成天生的科学家,教学方法应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支持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积极拓宽教学渠道,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科技展览,让学生了解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还可以聘请校外各类科技人员到学校做专题科技讲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专业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科学信息,拓宽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
二
中小学教育应从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入手,尽快淡化“应试教育”,加强综合性科学教育和应用能力的培训,推广“发现式”教育和“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增加学生科技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高中教育(包括各种职业高中)首先要加快普及速度,同时也要面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尚未实现普及化的状况,把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学习扎实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同时,培养牢固的科学精神,为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新兴工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一些职业化、专门化的知识。在培养学生专门技能、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要注重强化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着眼于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真正实现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除了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外,还需要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学习现成的答案,而不是探索问题;只关心“是什么”,而忽视了“为什么”。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改变灌输式教学,强调启发,采用互动的方式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在探索问题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改变现行的教育机制,学生的科学素质难以有质的飞跃。一味以分数为主宰,以分数为命根的格局,难以让师生真正从学业成绩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这也对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试教育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甚至惟一标准,必然搓伤甚至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和职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从小在心中树立起崇尚科学之风,让学生大力追捧科学之“星”,让学生想当科学家的比例由偏低向偏高的格局转变。
三
要想收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效果,还需要提高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资料表明,小学中年级是形成科学兴趣的最佳年龄段,初中是形成科学志趣的关键期,高中则是形成科学思想的重要阶段。因此,开展科学素质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重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当然,这和我国高等教育文、理分科的问题有密切关系。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如哈佛大学,低年级的本科生不分系和专业,凭兴趣自由选课,有助于奠定广阔的基础知识,受到的科学教育比较全面,综合素质较高。还可以对文理科专业的不同,分别开设互补的基础课程,如对文科学生开设科技前沿介绍等课程;对理科学生开设些伦理学等基础课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京雁.小学科学教育亟待加强[J].跨世纪(学术版),2008,(3):348-349.
[2]沈贵.论教育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01-105.
[3]高海燕.广拓空间整合学科加快提高农村小学生科学素质[J].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11,(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