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乙状结肠破裂的诊治

/ 1

老年患者乙状结肠破裂的诊治

邵华(通讯作者)

关键词:乙状结肠破裂;老年患者;早期诊断;治疗

乙状结肠破裂多见于老年患者,是少见的外科急腹症。究其原因可分为:①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是指正常肠管在无任何病变或外伤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破裂[1]。②肿瘤性乙状结肠破裂。因为乙状结肠的直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之间并无血管吻合,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存在着生理性的缺血因素,所以此交界处为破裂的好发部位。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减退化,反应力差,常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困难,一旦确诊,需尽早手术;一旦延误,预后不佳,病死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收住19例乙状结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0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乙状结肠自发性破裂病例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54-72岁,平均63岁,肥胖者17例,伴高血压者10例,糖尿病8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2小时-3天,包括肿瘤性破裂4

例,特发性破裂15例。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突发左下腹疼痛或中下腹疼痛,大部分病例有便秘病史,发病前有不同

程度的肠梗阻表现,腹胀明显,其中发热13例,感染性休克2例。

入院时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体征(左下腹或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肌卫),肠鸣音减弱或消失;3例诊断性腹穿抽出粪水样物,4例腹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12例B超或腹部CT提示盆腔积液,17例血常规提示有不同程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1例正常,1例降低。

1.2初步诊断

病因诊断:上消化道穿孔4例,阑尾穿孔4例,肠梗阻5例,结肠扭转3例,结肠破裂3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4例,并发感染性休克2例,局限性腹膜炎15例。

1.3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探查后明确诊断:①肿瘤性穿孔4例,乙状结肠肿瘤并破裂3例,直肠肿瘤并乙状结肠破裂1例;②特发性破裂15例;裂口16例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3例在降结肠中下段,位于肠管对系膜缘。手术方式:3例乙状结肠肿瘤行结肠癌根治加近端结肠造瘘;1例直肠肿瘤行姑息性肿瘤切除加近端结肠造瘘;15例特发性破裂;10例行破裂段肠管切除加近端结肠造痿,5例行破裂段肠管外置造瘘;术后大量温盐水冲洗腹腔干净,左结肠旁沟及盆腔置管引流,术后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1.4结果

术后2例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余17例治愈出院,伤口一期愈合7例,伤口感染8例,伤口裂开行二期缝合2例。治愈的17例3月后行结肠造口关闭术,其中一例术后3天出现结肠坏死,再次行结肠造口术,其余病例恢复良好。

2讨论

乙状结肠破裂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率不高,临床少见,无确切病因,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存在着生理性的缺血因素,决定此交界处为破裂的好发部位,加之老年患者肥胖居多,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血管硬化、狭窄进一步加之了该处肠管的缺血,出现坏死破裂。

乙状结肠破裂是严重的外科急腹症,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多数患者出现严重腹膜炎后才到院就诊,并发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不佳,病死率高。本病一旦出现腹膜炎需尽早完善术前准备,急症行剖腹探查术;开腹后,应清理结肠内淤积粪块,并彻底清除腹腔污染物,结合患者身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①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破裂段肠管切除+近端结肠造瘘术,此术式操作简单,用时短,并切除病变肠管,能有效避免再次穿孔,是一种较安全的手术方式;破裂段肠管外置造瘘术,此术式多用于降结肠中下段破裂,充分游离肠管后可提出破裂肠段行双腔造瘘;②肿瘤性破裂:肿瘤性破裂的处理不仅需考虑肿瘤的处理,还需考虑破裂肠管的处理;如患者一般情况可,腹腔污染不重,肿瘤无远处转移,可一期切除肿瘤行结肠癌根治加近端结肠造瘘;若肿瘤有广泛转移,行姑息性肿瘤切除加近端结肠造瘘;但如果一般情况差、伴有感染性休克,即使肿瘤无腹腔转移,也只能行结肠造瘘,待病情好转后再二期行肿瘤根治术[2]。

综上所述,乙状结肠破裂多发于老年人,早期诊断及正确掌握手术治疗时机尤为重要,其中病变肠管(肿瘤)切除加近端肠管造瘘术是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后抗感染、营养支持及换药等治疗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冯延昌.魏无明.刘志明.等.实用临床腹部外科少见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06-207

[2]彭伟.结肠穿孔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0):124-125.

作者简介:邵华,主治医师,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要从事甲状腺、乳腺、胃肠道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