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师艺术实验学校41300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立德树人是极其必要的。我们立足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总结出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的策略,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意识和能力;开展“三立”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搭建相关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多措并举,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创造条件,使中小学教育中的立德树人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立德树人家校联合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做教育的人如果不知道“立德树人”这一理念,那肯定是“桃花源”中人了;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准确说出这一理念所为何事、所说何人呢?笔者听过或者查阅过国内多位专家和行政官员的演讲报告,凡涉及这一概念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将“立德”与“树人”的重心确定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树人”自是培养造就学生。有一篇文章写道:“立德树人,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时代的主题。说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只有立德,才能成人;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才能回归人。”
二、落实“三立”教育
“为国家立志,为社会立行,为个人立德”的“三立”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载体。为有效开展活动,教育局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学校德育指导手册》。手册共十二篇,内容设编排紧贴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活动设计体现了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艺术教育、读书活动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突出德育主题化、课堂化、系列化。借助此手册,将立德树人有机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活动里激发和唤醒自身的内动力,使学生在施教者精心搭建的“育人场”中自省自悟、自主教育、自主提升,用自己的力量健康成长,让每个青少年都树立起“三立”的决心和勇气。
三、“立德树人”的理解
先说“立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所谓“立德”,就是树立道德,给后人做榜样。
再说何为“树人”。树,培植,培养。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所谓“树人”,即是培养人才。
合言之,“立德树人”就是(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对于今天的教育而言,所谓“立德树人”,就是所有涉及教育的主体,从人、物到环境,无一例外的,都应该是首先树立德业,都应该为后代做榜样,都应该以此为基础、为前提条件,进而培养人才。
四、“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1.“实践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其自身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欠缺带来的不足。在实际教学创新中,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隐性途径。与“实践育人”不同的是,“文化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文化育人”的途径主要体现在学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育人等方面,学校通过努力加强学风、校风和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等,从隐性方面感染学生,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德育与体育、美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创新理念寓于文化活动之中。
五、结论
立德树人将为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提供有力支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方面都能为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和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机制。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要求,迫切需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和行动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设立学校理事会或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建立教师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密切联络,学校与家庭、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整合社会和行业系统资源,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各类社会组织力量,在引导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督的基础上,促使家长和社会承担好参与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相应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真心立德树人,知行合一.《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16,Z2。
[2]李梦妍春风化雨立德树人.《才智》,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