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14
摘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则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已经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和突出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指针。鉴于此,本文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等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关系;乡村振兴;道路选择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看,随着人均GDP增长,一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会随之提升。在工业化城镇化初始阶段,传统社会要实现转型必须通过工业积累资本,而工业发展需要城镇载体,城镇化水平也要提高。在这一阶段,国家财力无法顾及农业农村,反而需要农业农村通过价格剪刀差来为工业化提供积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也变得繁荣起来,农村人口大幅度转移成为城市二三产业劳动力主要来源,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瓦解,乡村加速衰落。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虽然农业人口仍在继续大幅减少,但由于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加之农村人口减少带来的土地与人口关系的变化,农业经营方式加速向集约化转变,乡村传统社会加速向现代社会转型。
基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城乡演变的规律,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的路径: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由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再由工业补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随着农村要素禀赋变化及工业剩余的不断投入,农业农村实现产业升级、功能转变,与城市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平等发展关系。但是,在由工业城市优先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受到路径依赖、发展惯性、利益集团或国际环境的影响,往往面临严重的阶段转换界面障碍,很难自发完成转变的任务。一些已经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由于及时制定了农业农村支持保护政策,通过政府宏观调节引导要素流向农业农村,从而实现了乡村的振兴,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政府在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的有效作用发挥不足,仍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实现工农城乡关系的转变,由此产生了农业竞争力弱、农村衰败、城市贫民增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严重后果。总结世界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并不一定必然会带来乡村的衰退,“乡村衰弱不是必然规律”,主动抓住和利用工业化到达中期以后、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带来的“窗口期”,从发展战略层面更加主动地调整工农和城乡关系,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分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自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也是靠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农村支援城市推进城镇化的,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农业剩余,在改革开放之后主要通过城乡要素的单向流动和不平等交换为工业化提供积累、为城镇化提供要素支撑。新世纪以来,基于我国已经逐步完成工业化中期并向后期过渡的重要判断,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连续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三农”问题,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这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所谓的城乡统筹发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城镇化在统筹农村,把农村的土地等要素过度统筹到城市建设中,形成了一些地方的土地财政和城市快速扩张的格局,而农村只是被动地接受工业化城镇化的统筹和辐射,并没有很好发挥农村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工农、城乡关系调整又到了一个极其关键的时间窗口: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部分传统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发生转变;另一方面,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不仅工业和城市出现结构性的用工短缺问题,而且农村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大城市病和乡村衰落并存并不断演绎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的增加与人们需求的加速转型,带来传统乡土文化、田园风光、农业景观价值凸显,日益成为稀缺的资源,广大农村越来越成为一部分人口返乡旅游、居住和创业的热土。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刻认识到了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
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特性及需要把握的关系
1、乡村振兴的内涵解析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现代化;不仅仅包括产业的振兴,而且也是文化的振兴、教育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民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系统概括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产业兴旺,就是要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农业成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农村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涌现,乡村产业具有强大的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通讯等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村落,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2、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只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只存在于几年时间段才有效实施的战略,更是贯穿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整个过程。因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秉持长期发展理念,避免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短期化行为,要有步骤、有次序地推进,避免以短期项目建设的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结束语
要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创业人员作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务农,建设乡村振兴的生产经营者队伍。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乡村规划师、设计师和能工巧匠的挖掘、培育,给予他们足够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发挥他们在乡村规划建设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19-26+152.
[2]郑瑞强,翁贞林,黄季焜.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要素配置与制度安排——“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峰论坛综述[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01):1-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中国合作经济,2018(02):18-27.
[4]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3):26-33.
[5]郭晓鸣,张克俊,虞洪,高杰,周小娟,苏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01):11-20.
[6]姜长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努力规避几种倾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8(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