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琼(甘肃省武山县山丹镇卫生院甘肃天水741313)
[摘要]目的:观察经验方调肝活血汤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2例月经过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4例。治疗组予以调肝活血汤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当归丸及谷维素等口服,以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组,连续三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月经过少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经验方调肝活血汤治疗月经过少疗效明显,是临床有效方剂。
[关键词]调肝活血汤;月经过少;内外兼治
[中图分类号]R2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20(2015)10-051-02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1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不足2日的疾病[1]。月经过少如不及时治疗可作者简介:杨爱琼,女,1972年9月,大专学历,武山县山丹乡卫生院中医妇科主治医师,甘肃中医学院毕业。
致闭经、不孕,甚则卵巢早衰。为妇科常见病,且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病因为:一、血寒:寒邪乘虚搏于冲任,血为寒凝,温洵无力,经行不畅且量少。二、气滞血瘀:气滞则血瘀,血行受阻,以致经来量少。三、肾虚:肾气虚弱,不能藏精,生化无源,血海不足,以致月经过少。本人在门诊跟师过程中发现月经过少属肝郁血瘀型患者尤为多见,治疗上采用自拟调肝活血汤,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以共同仁参考。
1.临床资料
1.1本人在门诊临床资料所选282例,病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妇产科门诊病例,所有患者用药前均行妇科检查及妇科B超检查无异常。
1.2其中病程一年以下者187例,半年~1年以上者65例,1~2年以上10例,2年以上者20例;婚姻状况:已婚者228例,未婚者54例;有生育史103例:人流史23例,剖宫产史13例,无宫腔操作史9例,顺产史6例。平均年龄为29.5岁,年龄在18~40岁之间;
1.3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1],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不足2日,可伴月经周期异常,持续2个月经周期及以上。
①主证:月经量少或较前明显减少,行而不畅,色暗质稠,有血凝块。
②兼症:胸肋胀痛,小腹疼痛,情绪烦躁或抑郁,经前乳房胀痛,腰腹疼痛,神疲乏力,纳少眠差,面部雀斑。③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紫点,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弦涩。以上主证必备,兼症1~2项加舌、脉即可诊断。1.4纳入标准:
①凡符合诊断标准者。
②年龄在18~40岁之间,病程在2个月经周期以上。③近2月未接受过激素治疗、未服用过减肥药。④愿意接受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并积极配合复诊,完成临床观察者。
1.5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40岁。
②生理性:哺乳期妇女、子宫发育不良等。
③药物性:如口服紧急避孕药等。
④病理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亢、糖尿病)。
⑤精神病患者,体质过敏者。
⑥不符合纳入标准,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1.6将2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14例,年龄18-40岁之间,病程1-28月,平均年龄32.5岁,用经验方调肝活血汤加减对症治疗,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114例,年龄18-40岁,病程病程1-28月,平均年龄32.5岁,用西药对症治疗,另外饮食调节。两组在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7不良反应:肝肾功能监测未发现不良反应。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经验方“调肝活血汤”以疏肝养血、活血化瘀为法,随月经周期加减用药,基本方:君药:川芎15g,柴胡12g;臣药:白芍15g,香附12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佐药:当归12g,万年荞20g;使药:甘草6g。随月经周期加味:月经后期(7~10d)加党参15g,菟丝子12g,生熟地各12g,桂枝9g以益气助阳养阴为主;月经中期(11~19d)加补骨脂15g,菟丝子12g,红花9g以补肾活血促排卵为主;月经前期(20~28d)加赤芍15g,丹参12g,郁金10g活血调经、引血下行为主;月经期(1~3d)加陈皮12g,牛膝12g,泽兰10g行气养血、活血祛瘀。煎取药液4次总量为800mL,混匀均匀分为4等分。用法:口服,1日1剂,3次/日,1次200mL,餐前30min温饮。灌肠:患者晚间睡前排空二便,予35℃~40℃药液200mL,肛门直肠插灌肠管约10cm,保留灌肠30min以上,以便药物充分吸收利用,隔日1次,月经期停用,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痊愈:治疗后月经量恢复正常,停药后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显效:治疗后月经量明显增多,停药后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有效:治疗后月经量增多或恢复正常,但停药后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无效:治疗后月经量无明显改变。
3.2治疗结果
3.2.1临床疗效282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69例占60%,显效93例占33%,有效10例占3%,总有效率96.4%。
3.2.2治疗后症状的改善情况见表1。
4.病案举例
案1:崔某,女,28岁,山丹乡车岸村,已婚。一诊:2013年11月27日。诉素有头晕,不时而作,月经迟而少,近2年因工作压力大、照顾小孩及睡眠差,月经量明显减少,经型,2~3d/25~27d,量少(3片卫生巾/次),色暗红,质稠,有凝血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月经前1周伴乳房胀痛,经后痛减,食少眠差,两颧斑点多。既往月经周期28~30d,点滴不净,量少(5~7片卫生巾/次)色暗红,有凝血块,余无不适。2年前行人流术2次。既往体健。查体:舌红,舌边有瘀,苔薄,脉弦。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妇科B超提示: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子宫内膜0.5cm;性激素全套:无明显异常。辨证:肝郁血瘀型月经过少,治疗以疏肝养血、活血化瘀为治则。方药:柴胡10g,白术12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炙草6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丹皮10g,焦栀子10g,枳壳10g,丹参10g。二诊:2013年12月23日头晕,好转,月经量明显增多,经型,2~3d/25~27d,量较多(8-10片卫生巾/次),色红,质稠,凝血块减少,乳房胀痛好转,经后痛减,食少眠差,两颧斑点减少。查体:舌红,舌边紫色点,苔薄,脉细弦涩。仍以肝郁血瘀活血进行治疗。按前方进退。方药:柴胡10g,白术12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炙草6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丹皮10g,焦栀子10g,枳壳10g,丹参10g,夜交藤9g,川楝子12g。三诊:2014年1月28日。头晕消失,月经量基本正常,经型,2~3d/25~27d,量较多(8-10片卫生巾/次),色红,质稠,无凝血块,乳房胀痛消失,饮食睡眠均好转。妇科B超提示: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子宫内膜0.5cm;疏肝养血、活血化瘀。方药:柴胡10g,白术12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炙草6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丹皮10g,焦栀子10g,枳壳10g,丹参10g,玄胡索12g,青黛15g,荔枝核12g,路路通15g,7剂、水煎服,用法同上。连续用药及随诊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月经量、色、质恢复正常,乳房胀痛基本消失,纳眠尚可。案2:李某,女,5岁,山丹乡明山村,已婚。一诊:2014年3月27日。诉素月经失调,迟而量少,色暗红,质稠,有凝血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不能控制,月经前1周伴乳房胀痛,经后痛减,食少眠差。既往月经周期28~30d,有时一天即净,经来小腹胀痛,余无不适。既往体健。查体:舌红,舌边有瘀,苔薄,脉弦涩。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妇科B超提示: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子宫内膜0.8cm;性激素全套:无明显异常。肝气郁结。治以疏肝活血,化瘀调经。方药: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制香附6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丹皮10g,五灵脂10g,枳壳10g,丹参10g。二诊:2014年4月7日。月经将近来潮,少腹作胀,来时量过少,多属肝气不能疏泄,引起冲任失调,乃月经过少之因,苔淡白,脉弦涩。治宜疏肝理气调经。方药: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制香附6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丹皮10g,五灵脂10g,枳壳10g,蒲黄10g。三诊:2014年5月23日。月经适来,比上次量多,四天方净,精神略振,舌质淡红,脉玄。治宜调理冲任。方药:柴胡10g,白术12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炙草6g,牛膝10g,川楝子12g。
5.讨论
早在《叶天士女科》:“行廋经少,此气血虚弱也”,金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记载到“妇人经少,血滞不行也”。明代医家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根据体质虚实提出“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从而可知气血的多少与气血充盛、正常运行与脏腑有关。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加大及宫腔操作增多,女性精神长期紧张,易致情志抑结,肝气抑郁,疏泄失常,致气滞而血不行,久滞成瘀,瘀血不除,新血难生,不能下至胞宫冲任,有损胞宫满盈。故在其治疗上导师以疏肝行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气行则血顺,瘀血去,血渐生,行于脉,气血畅行,冲任、胞宫得养,月经则得以依时常量而下。本病西医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的同时,饮食上也调节,多食含铁和有营养的食物。铁是血液的必须微量元素,很多女性贫血就是因为缺铁,调整心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有时候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会导致内分泌失常从而引起月经异常,因此中西药结合能取的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未病先防,防治结合。再在治疗时加用灌肠,通过直肠直接渗透作用于盆腔子宫及附件,更有效的调节子宫及卵巢的功能,不仅提高药物的吸收利用率,达到药到病所,更为治疗本病缩程增效,减轻广大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08年.
[2]《女科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钱伯煊注.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7~88.
[4]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