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解析

吴莉萍

吴莉萍(衢州市中医院心电图室浙江衢州324000)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7-0155-02

【摘要】目的对11年入院患者出现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作一临床分析。方法对8例患者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1例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心率提高,7例治疗原发病或给予阿托品,654-2、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暂时提高心率而减轻症状。结论治疗原发病,提高心率后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患者症状可基本得到改善。

【关键词】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11年入院经心电图检查出现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的一组患者。本组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平均64岁。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病史半年以上。病因:冠心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原因不明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

1.2方法采用日本光电9130K型心电图机描计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受检者均在安静平卧状态下描记,由专业人员取基线平稳,纸速25mm/s,增益10mm/mv,图形清晰的导联(如II导联)进行分析,排除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

1.3心电图分析

II导联

上图仅见5个窦性P波,P-P之间无固定关系,间期很长,远低于窦房结应有的频率,长间期后出现的QRS形态时间正常,节律一般整齐,出现的频率约为40次/分,除R7、R11、R13外,其余逸搏周期相同,说明逸搏激动均源于同一起搏点。R6、R7;R10、R11与R12、R13以两个一组出现,其间夹有一个窦性P波,或重叠于其前交界性逸搏的T波之中,P-R间期大于0.12s,R-P间期无固定关系,这些符合房室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的诊断。

2结果

8例患者中,1例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心率提高,7例治疗原发病或给予阿托品,654-2、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暂时提高心率而减轻症状。

3讨论

交界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是最常见的被动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它是一种生理保护性替代心律,源于心脏二级起搏点。当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传出阻滞而失去对心室的控制时,往往由房室结发出激动控制整个心脏形成交界性逸搏心律,在健康人及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一过性交界性逸搏心律,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持续性交界性逸搏多为病理现象,多数为窦房结的器质性损害,为病窦的一种伴随心律。它常发生在持久性的窦性停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本组8例中7例有窦房结损害,致病窦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节律一般整齐,可伴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本组2例),此时说明心脏第二起搏点-交界区功能不全,由第三起搏点代替发出室性逸搏及心律。此种节律点不稳定,易至骤停。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心律其症状视原发病,交界性逸搏频率较高时(HR>45次/分)常无症状,频率慢时常有头晕、心悸、气短,过缓时(HR<35次/分)可引起阿-斯综合征(本组3例),甚而致命,暂时性晕厥可致外伤,尚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本组5例),偶可发生肺或周围动脉栓塞。

本病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心室率过缓者需安置心脏起搏器,否则预后不良,并可致死亡。本组8例除1例安置心脏起搏器外其余均未放置,多属心室率较高、症状轻或因患者对安装起搏器有顾虑,或因经济不及。对原发病不重,无明显症状、交界性逸搏频率较高(HR>45次/分)且稳定者,亦可对症保守维持治疗,不必强求安置起搏器。上图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既往有明确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史,急性期时患者复查心电图出现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考虑为急性心肌炎波及窦房结致急性窦房结功能不全产生窦房阻滞,其后致窦房结慢性损害造成病窦,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是心肌炎后遗症表现。因心室率只有40次/分,症状较重,有反复晕厥发作,影响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为防止心室停搏,给予安置心脏起搏器治疗。安置后心室率明显提高,症状减轻,可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其余7例入院治疗原发病,给予阿托品、654-2、异丙基肾上腺素等暂时提高心率而减轻症状,或可试服生脉散、参附汤等。

参考文献

[1]汤鸿文,等.持续性交界性逸搏性心律12例临床分析[J].综合临床医学,1993,9(3):126.

[2]徐云春,等.间歇性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窦-交-室性融合波结尾的左束支文氏现象[J].心电学杂志,1991,10(2):98.

[3]何静,等.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逸搏-夺获二联律伴室内差传1例[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22(5):598.

[4]邓玉莲,等.12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诊断与分型探讨[J].心电学杂志1989,8(4):214.

[5]许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的难点[J].实用内科杂志,1991,11(2):60.

[6]于伟琦,张新中.新编心电图学[M].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27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