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摘要:“互联网+”的处置模式已经被应用于诸多领域,淘宝拍卖、撮合催收等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不良资产处置模式蓬勃发展。不论是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还是基于互联网的处置模式无一不体现出当下处置不良资产对信息的要求,个人征信体系在这一层面上将为不良资产的处置产生很大裨益。征信系统对金融类的不良资产以及非金融类的不良资产处置都有独特的作用;将不良资产的整个处置过程置于个人征信体系之下,即是对征信系统的完善同时也是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不良资产处置;“互联网+”;征信体系
一、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及发展
2006年,经中编办批准,人民银行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以下简称“征信中心”),作为直属事业单位专门负责征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个人征信体系的建构变得更加具有可行性和迫切性。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基本建立,并且在当下为服务经济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允许芝麻信用等八家征信机构成为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试点,预示个人征信市场化运作已经展开,互联网金融下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逐渐成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行业对更加高效和完善的征信体系的需求促进了第三方个人征信蓬勃兴起。如在“互联网+”模式下诞生出征信信息的行业,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手段,整合客户资料,实现了新型的信息收集利用模式,最为典型的如网络催收等。
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信息交融不足
(一)关于不良资产的信息收集存在问题
不良资产的形成途径具有多样性,关于不良资产的信息记录不完整、不真实的现象很多,尤其在农村信用社等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不良资产的信息记录记录严重不够。而银行作为不良资产信息收集的主力军,在进行信息收集时只是将不良资产的信息归为不良记录,关于不良记录对提高个人的信用具有很大的警醒作用,但是对于处置不良资产还未发挥其应有的水平。互联网金融所表现出的大数据挖掘能力和交易双方高效匹配对接能力,能为不良资产的处置创新思路和途径。未来通过互联网金融实现不良资高效处置将是互联网金融的蓝海,既能解决资金的融通问题,又打破了信息发布渠道有限和获取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同时多渠道化解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的信息与个人征信挂钩不仅有利于分析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还有利于在各个环节对不良资产进行监控管理,明确不良资产的处置走向和最终结果。
(三)不良资产信息的整合力度不够
金融类的不良资产与非金融类的不良资产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金融类的不良资产在银行的征信体系下有较为完整的信息记录,而非金融类的不良资产大多来自互联网,对于该类不良资产的信息大多都是由社会征信主体进行信息收集。更为重要的是农村信用社在不良资产的记录上远不能达到要求的水平,记录方式较为落后,农信社的工作人员关于信息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目前不良资产的信息记录缺失较为严重,整合力度严重不足。其次,整合的效率也无法达到要求,中央银行主要通过金融机构的定期报送来进行征信数据的采集,这种方式不能实时更新信用信息,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快速实时的经营特征不匹配。因而,在满足数据准确性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实时采集目标,尽快找到行之有效的数据采集方式也是征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后针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无法进行高效整合,收集重要信息的这些部门或行业的信息流动性差,甚至不公开,形成了我国个人关于不良资产的信息条块分割的局面,致使征信企业无法真正建立真实的、完整的个人信用档案,无法对个人信用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估。因此利用征信体系将不良资产交易信息披露的范围、程度、时间等进行记录,通过规范的信息平台帮助投资者获取不良资产的相关信息,如借款人资产类别、违约次数、抵质押品类别及其权属状况等,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人的需求,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提高资本运用效率。
三、征信体系助力不良资产的处置
(一)从不良资产的类别出发进行应用
1.助力处置金融类不良资产
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包括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截至2017年底,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总规模是1.8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余额为1.71万亿元,信托机构为1.314亿元。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目前基本稳定在1.5%上下的水平。从结构上看,金融部门不良资产呈现出国有银行为主,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再次是各类中小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逐渐递减。从不良资产增量分析,中小银行风险明显高于规模大的银行。针对金融类的不良资产银行作为征信机构应当发挥主要作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为有效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应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要注重企业信贷风险的定性分析。首先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上银行极其大的优势地位;其次,银行在经过了多年的不良资产的处置已经形成了具有处置特色的处置模式;最后我国不良资产的来源大多是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银行的征信体系发挥作用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以银行机构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模式,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会成为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新趋势银行应当转变信息收集和处置的模式。各行还要根据大数据技术运用和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内外部资源,更加主动地挖掘与整理数据,更加自觉地运用数据,建设大数据银行,早日形成和扩大数据竞争优势,提升对行业、区域和客户的信贷风险感知水平,形成对行业、区域和客户行为的立体化跟踪,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新的更大转变。
2.助力处置非金融类不良资产
非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是指已损失的净资产和可能损失的高风险资产。从非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构成分析,呈现出以国有企业为主,其次是股份公司和民企。国企近两年不良资产有明显下降,但是股份制企业和民企不良资产反而明显升高,近期暴露出债务违约也集中在这两类企业中,可见随着政府既定工作的推进还会有很多负债率过高企业风险被暴露出来,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债务违约风险。对此,应当加快对企业征信体系的完善。企业信用报告是全面记录企业各类经济活动,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文书,是企业征信系统的基础产品。企业信用报告客观地记录企业的基本信息、信贷信息以及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其信用状况,是信息主体的“经济身份证”。
企业信用报告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公共信息和声明信息。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中尤其关注企业的信贷信息。借贷信息是对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当前负债和已还清债务信息的记录,是信用报告的核心部分。将企业征信信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信息共享,由此来对企业进行较为公正的信贷判断。公共信息展示企业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如欠税信息、行政处罚信息、法院判决和执行信息等。声明信息展示企业项下的报数机构说明、征信中心标注和信息主体声明等。将不良资产的信息融入到企业信息报告中去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不断的自我完善,也有益于形成良好的企业信用。
(二)从不良资产处置的时间结点进行应用
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还应当注重不良资产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利用征信体系对“不良资产”(此时还未形成不良资产,只是存在可能)进行前期预防。努力形成金融机构间、行政机关与金融机构间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运用互联网络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披露。对不良资产处置的过程进行监控,依托征信体系标记不良资产的走向,将不良资产的运行和处置过程进行了解和监测,以便于总结不良资产的最好处置途径;在不良资产实现第一轮甚至多轮的处置后考察其处置情况,目前我国关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大多还是以第一次的处置为标准,而关于不良资产到底在何种程度上被彻底解决还无统一的标准。借助个人与企业征信体系反馈不良资产的相关信息,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最大化效益。
结语
不良资产的处置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不良资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无可避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善,不良资产作为“放错位置的资源”以期能够谋求到更好的处置路径。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下,征信体系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有很大助益,同时也会促进征信体系自身的不断完善。当然在应用征信系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这也将是征信体系发展过程中急需关注和避免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志峰:《“互联网+”背景下的不良资产处置新路径》,载《财富管理》,2016年11月.
[2]申巧莲:《化解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浅议》,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6期.
[3]苏世松:《浅谈“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载《银行家》,2016年第3期.
[4]黄莺、郭江:《强监管、去杠杆背景下银行经营策略调整分析》,载《银行管理》,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