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公序良俗助力良好社风民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2
/ 2

涵养公序良俗助力良好社风民风

司媛

(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405200)

何为公序良俗?简言之,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涵养公序良俗就是将尊重社会秩序、社会公德作为强制性规范,引导人们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鼓励人们实施善行善举,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形成良好的社风和民风,促进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转。因此,公序良俗是值得珍视的行动指南和规范守则。当今中国,公序良俗还应当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应当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一、当前破坏公序良俗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2018年1月5日,安徽合肥女教师罗某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阻,造成高铁延迟发车,扰乱了铁路车站和列车正常秩序,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近年来,这样破坏社会公序良俗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为图个人方便,心存侥幸,破坏规则,不遵从公序良俗。

1.在公共秩序上主要表现为不讲诚信,不讲社会公德。

不讲公德,诚信缺失,几乎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冷漠自私、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各种形式的诈骗层出不穷。有的为了一己私利破坏公共秩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不良商家为了吸引眼球,用充斥着挑逗性的广告语大打法律擦边球;有的微博大V打着公知的旗号,大肆在社交媒体上炒作各种谣言;还有的相亲节目以女嘉宾搏出位为荣,放任其散播拜金主义言论。

社会诚信和公德的缺失已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其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遵守公共秩序,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使经济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第三,败坏社会风气。社会公德的缺失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公众的生活质量,恶化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失信失范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守信守则的利益受到损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2.在公共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升学、就职、经商等领域中潜规则的盛行。

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社会,人情仍是社会交流的主流,从而也造成了各行业的“潜规则”极为泛滥。小孩上学得托关系、看病挂号得找熟人、到政府办事得看门路等等,只要找对了人,并有所“表示”,事情都会办得比不找人要顺利一些。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在诸多人患上办事首先就要找对人,不找人必办不成事的“怪病”。这些潜规则盛行的直接后果是正式规则被架空,公序良俗被抛向一边,每个人只能依凭自己无法掌握的、具有随机性的关系因素,去不公平地竞争社会资源。

二、公序良俗被破坏的原因分析

1.主流价值引导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口号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本身是正确的,但实施起来很多时候却变成了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其他精神性的价值,都被无意中遮蔽和贬低了。

2.制度建设滞后。

对权利普遍保护的缺失、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等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和实施不力,导致失信失范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女教师罗某,用身体强阻车门关闭,造成高铁延迟发车,也仅仅以罚款2000元了事。再如判决执行困难,地方保护主义,诉讼双方地位不平,执法部门不作为,法律惩罚力度过低等。

三、涵养公序良俗,助力良好社风民风

公序良俗是良好社风和民风形成的基础。它发乎情而成于礼,是传统道德礼仪在社交领域潜移默化的成果,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强烈愿望,并为漫长的中国历史证明具有“敦风化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良好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当下通过涵养公序良俗,形成良好社风民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风领。

社会需要党风引导,民风需要政风示范;要形成文明社风民风,就要打造一流党风政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是有形的表率,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培育。要培育形成文明的社风民风,就需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优良作风,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形成文明好风气。根据党章,党员有义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必须时刻自警自省,决不能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社会公德以及家庭美德。2016年实施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对党员的生活纪律作出明确规定,“违背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按照违纪处理。有良好的党风政风示范在前,社会民风就会净化淳朴;有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行走于社会,社会人人就会受到感染和影响;文明社会就会在优秀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慢慢形成,社会风气也会在良好党风政风的激荡下逐渐成型。

2.家风育。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人生第一个老师。每个家庭都健康,才会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社会才会正常。“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责任感,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有责任,如果每一个家庭讲求诚信,这个社会就会更加诚信,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很友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塑造新家风的最好诠释。这需要从长辈开始,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需要吸取中国传统家教的营养,崇尚礼节、道义、责任、仁慈、诚信、勤劳等基本品格;还需要有乐于传承和继承的自信。可以说一个好家风孕育的好民风好社风,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它会从一个家传到千千万万个家,传递的是巨大的正能量;好家风,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它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一个民族,真可谓是功在千秋。

3.制度引

法律倡导公序良俗原则的目的是弘扬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基本秩序。一是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将尊重社会秩序、社会公德作为强制性规范,引导人们进行民事活动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鼓励人们实施善行善举,从而弘扬社会正气。我国最新修订的《民法总则》第8条明文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从更有利于发挥公序良俗原则作用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应坚持立法传统,在民法总则的基本原则中对公序良俗原则作出规定,加大违反公序良俗的违法成本。同时还要加强宪法对公民权利保护,对公权监督的有效实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潜规则无处藏身。二是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教化作用,涵养新风正气。

4.舆论倡。

新闻舆论是推动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舆论引导与道德建设关系密切。现代传媒具有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运用新闻舆论的力量,有利于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传递到千家万户,普及到每个家庭成员。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培养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的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自尊自爱自强之心,对于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匡扶正义、净化世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司媛(1965年—),女,重庆奉节人,大学本科,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和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