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500)
摘要:政府类新闻报道在英译必须做到客观真实,这样才能把真实的信息传达给国内外媒体,并且有助于国内外信息交流,促进社会发展。本篇报告以新闻刊登的云南省政府旅游发展规划的英译为例,结合顺应理论作出的翻译报告。
关键词:政府类新闻,客观真实,信息交流,顺应理论
1.译前准备
在翻译之前首先通读全文,“云南新增8处省级重要湿地”进过判断这应该是一篇政府刊登的新闻报道,它的受众群体应该是各阶层人员,并且政府类的新闻报道,其口吻应该是正式的,客观的,并且其中话语不能含糊其辞,所以在翻译时也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组织文章,做到忠实原文,客观清楚。通读第二篇文章,“预计到2020年高铁将助理昆明旅游增收600亿”判断是一篇政府工作报告,所以言外之意就是在翻译时不能曲解原文意思,尤其是数字的翻译一定不能出现错误。
2.译中难点
“高铁将为昆明带来约3000万人次游客,600亿元旅游收入,约占全市旅游业增量的四分之一”在这句话中,是直接翻译为“高铁”带来“游客和收入”还是应该补充为“高铁的开通”?对于这些“大石林”“大九乡”中的“大”怎么处理?“民族村”的翻译是直译还是选择音译?
3.问题处理
语言使用者能够在交流时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也就是语言的顺应理论,在遇到上述问题中提出的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时,就应当使用Verschueren顺应理论中的顺应性,就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以选择的选项中作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所以在充分考虑文章的受众对象以及文体特点后,在翻译时,为了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与公众的接受力度。笔者选择客观公正的陈述事实,从而满足顺应性中的提出的满足交际的需要。顺应论中的第二点协商性,我们作出的选择不是机械的按照一定的形式作出的,而是在符合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的情况下下灵活做出的选择。所以对于难点第一条,笔者分析道:“高铁带来游客和收入”这句话不符合汉语的逻辑关系,主谓不搭。应当是高铁的开通这一事件给昆明带来约3000万人次游客和600亿元旅游收入,所以译为“theopeningofthehigh-speedrailwaywillbringabout30milliontouristsand60trillionyuanforthedevelopmentofKunming”对于增添的部分并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是充分考虑翻译目的、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接受并且使文章的逻辑关系表述的更明确,符合英文语言的表达习惯,使读者在看到文章时不觉得语气生硬,有翻译腔。对于第二个问题,经过查证:“石林”“九乡”分别是昆明所属的县城,文中加上“大”,文章作者也是想从侧面宣传这些新兴的旅游景区,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如果直接翻译为“big”的话,语气生硬,同时与后面的音译“Shilin”结合起来会显得生硬,没有顺应中国与西方游客的交际语境,所以此处的“大”不应该处理为“big”,因为旅游景点的翻译主要是为了吸引外来游客,所以此时的“大”可以译为“beautiful”“great”等词突出石林风景区的特色,从顺应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旅游翻译的灵活变通。顺应理论的核心在于动态顺应,即“语言的选择必须考虑到语境的影响,而语言的选择同样会影响乃至建构新的语境”。旅游翻译也不例外,旅游景区译文的选择就要考虑到西方游客的各种语境,在他们心中构建出良好的旅游景区这一大语境,激发起他们的游兴;与此同时,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者这两大语境也制约着景区译文的选择及表达。可见,只要能顺应西方游客的各种语境,激发出他们的游兴,翻译策略是可以灵活多变的,是“动态顺应”的策略。对于第三个问题,“民族村”的翻译是直译还是选择音译这一问题,我们知道“云南民族大学”就直接翻译为“YunnanMinzuUniversity”,所以此处在翻译时借鉴此表达,译为“minzuvillage”,在传达文本内容以及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认知理解,相对来说还是突出了原文的地位。顺应论指导下的翻译活动注重译者主体,突显译者翻译交际行为的意识性和主体性,给予译者充分发挥能动性的自由。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给旅游翻译的探讨提供新视角,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诊释当今的语言使用”。顺应理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共识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不论何种文体,作者撰写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或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某种立场,是为了让读者看懂,译者的目的也是如此。我们知道顺应理论提到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其中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语言产生的目的是交流,所以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在语言的选择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语言所在的文体,语境已经所有会涉及到的因素,译者在充分考虑后,才能动笔。所以Verschueren把语言选择的动态性与语境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语言选择的动态性应当为语境服务,翻译文本时要以语境为前提,这样才能将源语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发展。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EdwardArnold,1999
[2]黄成夫.从顺应理论看英汉文化的含糊语言[J].外语学刊,2007(4).
[3]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简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3).
作者简介:张齐英(1993年—),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学生,翻译硕士,单位为云南师范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