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铁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黄翠霞①,王涛②

黄翠霞①;王涛②

(①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铁岭112000;②铁岭市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局,铁岭112000)

摘要:在分析铁岭市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取土地利用环境影响因素,建立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铁岭市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9-0221-02

1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铁岭市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和自然环境承载强度不断增大,局部空间生存负荷加重。同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土地利用活动,可能造成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1.1水土流失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59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0%。经过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虽有所下降,但侵蚀强度却出现加重态势,据辽宁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全市土壤侵蚀面积为2280平方公里,中度以上侵蚀面积210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9.3%。

1.2土地沙化

铁岭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土地沙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边缘地带,属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业交错带,全市土地沙化面积15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2%。其中昌图西北部土地沙化面积80平方公里。土地沙化引起的沙尘暴已对沈阳经济区构成生态威胁,防沙治沙已成为全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工作。

1.3土壤肥力下降和污染

作为粮食主产区,长期对耕地掠夺式经营,重用轻养,导致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普遍下降,近二十年全氮含量下降14%,速效磷含量下降24.5%。全市中低产田面积3371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62.4%。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使用,是造成大量土地面污染源的最主要组成物质。污水利用是造成部分土地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矿山开采产生的粉尘、污水是造成土地污染的主要形式。固体废弃物溶出物也可能造成部分土地面源污染或点源污染。

1.4地表水污染

地表水水环境污染严重。全年废水排放量为748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6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418万吨。辽河干流为V类水质,超标污染物中的化学需养量48毫升克/升,超标0.2倍;生化需养量13毫克/升,超标0.3倍。在辽河四条主要支流中,招苏台河、清河、凡河均超过V类水质,柴河为III类。河流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等。昌图县招苏台河流域地下水污染严重,已威胁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作物品质。

2环境评价指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2.1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累积的,有时是不可逆转的。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因规划方案的失误造成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应对规划实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研究是在铁岭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参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结合我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实际,构建了环境主题层(A)、准则层(B)、指标层(C)三个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土地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主题层为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A)。准则层包括生态指标(B1)、环境指标(B2)和社会指标(B3)。指标层包括与土地生态环境、固体废弃物、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社会效应相关的基础性生态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等13项评价指标,是用以反映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和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各项指标值是在总体规划目标和主要内容中经过筛选和提取的对环境影响较为重要的指标。

2.2评价方法及过程

2.2.1构建判断矩阵及计算相对权重。为准确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和评价。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层次中各有关部门元素相对重要性的状态,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重要性标度,在通过一次性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而比较规划现状年(2005年)和规划目标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度。

2.2.2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及组合权重计算。根据每个指标的单位、量纲、数量级的不同将指标分为效益指标和成本指标两类,效益指标经过转换直接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成本指标用其倒数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各指标对环境主体的组合权重,并进行逐层加权求和。

2.3评价结果

根据规划年与现状年评价指标比较可以看出,通过本轮规划实施,土地生态环境将有大幅度改善,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力度得到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规模有所增加,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到规划期末,固体废弃物生成量有所减少,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水污染状况得到缓解,生态建设投资增加,公众对环境满意度保持在最好状态。总之,规划的实施对全市的综合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规划方案可行,能够保证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准则层-生态(B1)和社会(B3)的综合值都较现状年有所提高,说明规划的实施对环境有正面的影响。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和环境投入的增加,使生态用地的面积和比例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基准层-环境(B2)的综合值与现状年持平,说明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将会不断增加,虽然各种环境治理的效率逐步提高,但对总体环境改善的正面影响不明显。

3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3.1土地生态环境不良影响减缓措施

3.1.1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生态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具有铁岭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推进生态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行清洁生产,形成循环工业生产体系。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促进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完善农业安全生产和认证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和观光农业。

3.1.2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安排生态用地。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制定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以生态源地为基础,以生态节点为核心,以生态廊道为纽带,构建网络状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稳定具有生态功能用地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1.3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做好项目论证。新建生产型和矿产开发型企业,要开展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和实施土地复垦方案,努力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2环境污染减缓措施

3.2.1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分类化,加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污染控制。加强危险废物的贮存、申报、经营许可、转移、排放管理,确保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禁止危险物混入一般废弃物进行处理。保证医疗废物在收集、贮存、运输或接收过程中保持封闭状态,实行强制集中处理、处置和全过程管理。

3.2.2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污染总量。对超标企业进行停产整顿,增加和维修净化装置,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和燃煤清洁技术。取消分散小锅炉,实施集中供热。城市主要道路采用机械化清扫和中水喷洒,控制道路扬尘。加强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封闭化管理和建筑施工扬尘控制管理,避免二次扬尘污染空气。

3.2.3防止水污染。适当增加污水处理厂用地,改善地表水水质。推广工业节水技术,进一步降低单位GDP水耗。严格控制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到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厂达到GB18918-2002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合理布局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处置场所,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和处理效果,将处理后的中水最大限度地用于城市景观、市政绿化和工业用水。

参考文献:

[1]贾克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3):15-20.

[2]徐礼强,于海霞,李爱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2):113-115.

[3]王红瑞,张文新,董艳艳,等.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6):203-209.

[4]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