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玲河北省隆尧县固城校区05535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而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把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就能迅速扣住学生的心。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动力,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恰当使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此,笔者通过讨论和探索行之有效的设问方式、方法来增强数学趣味性,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一、围绕“重点”,在关键处进行有效设问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例如,《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小学除法的重点内容,关键在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教学中,笔者围绕该知识点,紧扣教材内容,在复习了相关联的知识后进行了如此的设问,引导学生去探究:“7.65&pide;0.85中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能不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呢?”……接着,学生就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解题的方法也就显现出来了,最后再通过教师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懂得了转化知识的重要性,学会了新知。在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并不多,但就是这两个设问突破了知识的重点。
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运用有效的设问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使有效设问成为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创新的学习模式,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效设问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适当的问题,好比交给他们一把打开思维闸门的“金钥匙”。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问题。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应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只有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探索规律中设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观察、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所以,教学中还要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与认识。
三、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进行有效设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在教学新知时,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设问,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加深理解新概念。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甚至数学思想和方法,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上升为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再由抽象到具体,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讲解、法则的运用、解题的思路,都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
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设问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问的现实性和生活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无处不在,既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体系,又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总之,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性和连贯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更多考虑“现实性”、“生活性”。
2、设问的系统性。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握时机,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设问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在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应允许学生有充分思考、猜想、验证的空间。作为教师不应该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而应积极地引导和合作。因为在学生任何大胆甚至不切实际的空想中,都极有可能蕴藏着一些可贵的创新思想,而且“试误法”本身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设问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提出研究课题层次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不是经过课堂研究就能解决的;同样也应该少设计浅表性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没有太大的启发性,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5、设问的趣味性。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设问,可以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要提出开放式的难题,把问题的解决融入课程中,把问题的解决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操作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