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许秀梅

许秀梅(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北安乡卫生院157000)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中国最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之一。在中国约1.3亿人为慢性HBV感染,其中慢性乙肝约为3000万例,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病约30万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可导致急、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疾病。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非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是HBV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乙型肝炎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7-0036-01

1概述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病毒性肝炎年平均发病率在120/l0万,在法定传染中占第3位,据推算,我国至少有7亿人感染过甲型肝炎,6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以下称乙肝),约有1.3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其中1/4最终将发展为慢性乙肝(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人1200万例,每年因肝病死亡约30万人,其中50%为原发性肝癌;每年约有80~100万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一部分人成年后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以医疗消费计算,每年因为急、慢性乙肝和肝癌3种肝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约222.64亿元。

2乙肝疫苗免疫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国内外调查研究均表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可有效阻断HBV传播、降低HBsAg携带率和HBV流行率。2002年调查显示,我国接种乙肝疫苗人群HBsAg阳性率(5.28%)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9.51%)。我国自1992年实施对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起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疫苗免费),对预防和控制HBV的流行和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002年调查,3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为39.47%,3~12岁儿童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为78.55%。乙肝疫苗的接种有效降低了HBsAg携带率,与1992年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9.75%,HBV感染流行率57.63%)相比,2002年接种乙肝疫苗人群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流行率分别下降了48.85%和22.99%,儿童下降更明显。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围产期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研究,并得出了单纯应用乙肝疫苗可阻断90%母婴传播率的实验结果。在同一时期,Beasley在我国台湾省接种观察了170名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得出了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HBsAg疫苗联合应用可阻断95%的新生儿免于HBV感染的实验结果。阻断的重要条件是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必须在出生后12~18小时内接受30微克的疫苗免疫,出生后第一个月扫第二针(30微克),出生后第六个月打第三针(10微克)。在许多资料中从未发现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婴儿,在接种过程中和接种后,而出现临床血液方面的不良反应。所以制剂是安全的,乙肝疫苗接种可以推广应用,不只是从新生儿开始,任何年龄组均可以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PDV)的远期保护效果较好,全程免疫后16年无需加强免疫。重组酵母乙肝疫苗(YDV)的远期保护效果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YDV免疫后存在较好的免疫记忆,免疫后10年无需加强免疫[1]。另有学者认为,即使免疫应答良好者,抗体下降到保护水平以下时,也难避免感染,初免5~6年后是否有必要考虑加强免疫,应观察接受免疫成功人群是否会受感染再确定。YDV与PDV是否有同样的长效免疫记忆和保护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2]。

3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乙肝防治知识的科普宣教、卫生咨询、卫生指导等工作,提高乙肝防治知识的社会知晓率,动员全社会参与到乙肝防治活动中;宣传接种乙肝疫苗的意义,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普及健康检查,尤其是农村人群的健康检查,开展常规HBsAg筛查。重点加强高危险人群的宣教与防治工作。提倡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对吸毒人员劝其戒毒,不能戒毒的,至少不要共用药物及药具(针头、注射器等);慢性乙肝患者的家庭人员要及时预防接种;对怀孕妇女常规检测HBsAg、HBsAg阳性妇女生产的婴儿,12h内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卫生保健及公共安全工作人员要进行预防接种,加强职业安全保护,防止职业暴露。加强餐饮、美容等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因这些行业或环节出现问题,则容易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影响。个人及社会应共同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避免共用毛巾、牙刷、剃刀及餐具等个人用品,尽量减少生活与工作中与HBV通过污染物品接触的机会。对公用设施如电话、门把手、楼梯扶杆等应定期消毒。提高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比例。

4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急慢性患者均为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亚临床感染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以慢性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乙型肝炎病毒能够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之后进一步释放至血循环,因此,在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液体中通常情况下会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且均具有比较明显的传染性。接种疫苗是目前认为对乙型肝炎最佳的预防措施[3]。但人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对乙型肝炎的传播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轻易相信公共场所从事的行为是安全的,而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不正规的操作程序、器具不严格消毒是导致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原因。公共场所是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危险因素的主要场所,应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面向全人群宣传乙型肝炎的预防知识,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安建会,邢秀生,闫以让,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免疫记忆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6):470-472.

[2]翟如方,邢秀生,闫以让,等.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8年后的抗体持久性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2):86-88.

[3]司海霞.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上):114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