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美杨洪燕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2765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方法对本组128例高危孕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论对高危孕产妇进行早期干预,是降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350-02
1临床资料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了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产妇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为0.61%至1.5%[1],产妇一旦发病给其带来身心痛苦,严重者可致肺动脉栓塞。据文献报道,肺动脉栓塞目前是发达国家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孕产妇一旦发病,若不及时抢救与治疗,患者将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如果抢救及时,可使死亡率可降至8%[2]。对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分娩的128例高危孕妇进行筛查、宣教和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2预防
2.1加强评估,做好孕期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
在围产期保健工作中,要高度重视高危孕妇的筛查工作,对孕期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发倾向者,常规检测血液粘稠度及凝血机制,必要时进行下肢静脉B超检查,向高危孕妇讲解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症状、高危因素和后果,使高危孕产妇充分认识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2.2加强宣教,指导产妇的合理营养和正确的康复锻炼
产妇产后要合理营养,正确进食,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等食物,饮食要多样化,补充水分,防止大量出汗而使血液粘稠度增高。指导产妇产后早期活动,并有计划的进行产后康复锻炼,活动中避免久站久走久坐以及两腿交叉,指导产妇做两小腿腓肠肌等舒缩活动及踝关节伸屈,旋转活动,达到增加肌泵及静脉流速的作用[3]。
2.3机械预防
对高危孕产妇可采用气动压迫和使用分级压力袜等进行预防治疗。气动压迫是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充气和放气来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回流。分级压力袜是通过外部压力作用与静脉管壁,来增加血液流速和促进血液回流,它能提供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
2.4药物预防
对高危孕妇可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控制解聚而得到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高危性小,剂量单一,是首选药物。低分子肝素5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用7天。
2.5剖宫产术后的预防
指导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早期活动是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近年来我院为减少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剖宫产术后的治疗和护理进行了部分的改进,首先将传统的术后24小时后进流质饮食改为术后6小时进流质饮食;其次是将传统的术后72小时拔出导尿管改为术后12-24小时内拔出导尿管;第三是将传统的术后7天的输液治疗时间改为术后3天的输液治疗,每天的输液量较前减少,输液治疗时间缩短;第四是静脉留置针的普遍使用有利于术后产妇早期下床活动,第五是对一些高危产妇,在术后6小时内协助其做床上足趾和脚踝的被动运动,腿部肌肉局部按摩,术后6小时至下床活动前这段时间内,指导产妇在床上做双下肢伸、屈、抬等运动,每2小时一次,每次5分钟,经常翻身,变换体位,多做深呼吸,以利于其静脉回流。从而减少了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体会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两大原因是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瘀滞,与产妇的特殊因素,如妊娠,激素水平变化等密切相关。此外,受传统“坐月子”习俗的影响,如活动少,穿衣多,出汗多,过度强调营养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饮食,也易导致血流减慢、血液粘稠;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前置胎盘等并发症以及难产、剖宫产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孕期保健,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工作,指导产后合理正确饮食,积极的康复锻炼,剖宫产术后早期活动等,都是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肺栓塞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5-1559.
[2]俞寿洋.老年人肺栓塞的诊断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5):394-397.
[3]陈廖斌.吴静.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深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12(3):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