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珍严雄飞浙江省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324000
摘要:心理阻抗在教育中指教育对象对教育所产生的抵触、排斥和反感情绪。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学生的阻抗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阻抗现象,就会降低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导致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心理阻抗消除
心理学上,阻抗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提出来的。阻抗是指心理防御机制,通常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压抑,对涉及某种痛苦经历的回避,对触动某些特定事物的抵触,或是对改变某种行为和认知的拒绝等。
心理阻抗在教育中指教育对象对教育所产生的抵触、排斥和反感情绪。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学生的阻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阻抗现象,就会降低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导致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
一、学生阻抗的主要表现
1.学生在教育教学管理态度上的消极阻抗。表现为不遵守教学管理秩序和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聊天、玩手机或做其他无关的事情等。
2.学生在自身学习态度上的阻抗。表现为对待学习态度冷漠、被动,对承诺过的事情经常反悔;总是强调自己的特殊性,或者将自己形容为不可救药者,看轻自己,自暴自弃。
3.学生在师生关系上的阻抗。表现在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与教育者的对立、攻击,或对老师的绝对顺从。例如,学生对老师的话表示为绝对的服从,这种绝对服从的态度导致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最终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教育。
二、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心理阻抗的应对
1.正确对待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阻抗。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学生的心理阻抗是教育教学管理中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更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或环节。“存在即合理”,阻抗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会阻碍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但从另一方面看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其积极意义体现在:
(1)阻抗对于学生来说是以比较特殊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御、自我保护,其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从而转化为对自己的帮助。
(2)阻抗是教学管理过程中问题深化的切入点。阻抗的出现,经常是教育教学管理中触动较深层次问题或问题行为所引发的,往往是诊断学生深层次症结的重要线索。教育过程中某些较强阻抗的背后有时会内隐重大问题事件,因此,消除阻抗是将问题有效解决的突破口。
(3)阻抗是教师洞察自我、反思自我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对阻抗的分析,教师可觉察到自身需要改进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避免陷入困境。
2.正确识别阻抗原因并抓住契机加以消除。学生阻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显现的,有些是隐藏的。应对这些阻抗,前提是要能正确识别阻抗的原因,抓住有利时机向学生指出来并加以消除。如对经常旷课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正确识别原因:旷课是态度问题还是另有隐情?如果是因为家庭父母吵架不和,学生为了引起父母双方的关注而故意旷课,那么消除了父母之间不和的问题,则他对教育教学的阻抗也就消除了。
3.建立和谐、融洽、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互尊互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能让学生感到被接受和信任,从而减少或消除阻抗,为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1)尊重学生,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好基础。其意义在于可以给学生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
(2)温暖、热情体现在对学生要热情、周到、可亲,消除学生与教师见面时不安、紧张、疑虑、犹豫等情绪,激发学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与学生谈话时语言要充满关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都应传达对学生的一种关心和热情。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解释工作时,要不厌其烦,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热情、耐心。
(3)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以“真实的自我”展现自己,不伪装,不带面具,表里如一、真诚可信地对待学生。教师的真诚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信任、被爱护,能让他知道自己可以在教师面前坦白表露自己的软弱、失败、过错、隐私而无所顾忌,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教师的坦诚为学生树立了的榜样,学生可以因此而受到鼓励,以真诚的情感和教师交往,坦诚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面对自己,不断改进自己。
总之,在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中,学生阻抗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正确对待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阻抗,扬长避短,积极有效地加以消除,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师对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丹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阻抗原因分析与对策》[J].德育天地,2007。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
[3]刘晓明《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