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8620部队医院;辽宁兴城125100)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的古代认识、发病原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论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结合临证经验,初步探讨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古代文献研究比较丰富,鉴于其发病特点,可归纳为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毒邪为标。结论:古代辨证针对性强,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的发病特点,临证要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以粘膜和粘膜下层浸润为主,特发于大肠的炎性疾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为主要表现。国内外发病率高,病情迁延复杂,难以根除,是世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1]。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西医学术语,中医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将其归属于“肠澼”、“泄泻”、“痢疾”、“肠风”、“滞下”、“休息痢”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结合临床体会,从该病中医的古代认识及辨证治疗方面进行探讨。
1.古代中医文献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素问·太阴阳明篇》提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明确指出了该病的发生与饮食起居的密切关系。《古今医鉴》更明确指出:“夫肠澼者,大便下血也。”因此,采用肠澼这一病名,既明确了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又符合本病的主要症状特征[2]。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提到:“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邪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难经》云:“湿多成五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提出:“湿盛则飧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因此,除了饮食不节外,因湿邪外侵,蕴结大肠,肠道气机壅滞,传导不利,或湿滞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熏灼肠道,湿热郁久,损伤肠络,腐败化为脓血,故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赤热,甚则下痢脓血。溃疡性结肠炎的血性便,可以认为是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景岳全书·泄泻》中也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泻痢作矣。”本病的发生,多有脾胃受损。《景岳全书·泄泻》还提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由此可见,本病发生多责之脾胃。脾胃虚弱,逐渐发展累及于肾,肾虚不能温煦脾土,导致虚寒内生,关门不固,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故洞泄不止,或者脾胃受伤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及水液,清浊不分导致。此证临床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持续严重型的患者[3]。
《景岳全书》提出:“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者,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盖肝之系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故曰肝与脾相助为理之脏也。”明确指出脾胃的正常运化,需要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才能发挥运转正常。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致脾胃运化失常,则发为泄泻,即所谓的“木旺乘土”[4]-[5]。患者多在发病前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紧张、抑郁、焦虑,导致肝气郁滞,木旺脾土,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清浊混杂而下,而成泄泻,甚至湿热蕴结化毒而成为脓血便[6]。便下滞涩不爽、肛门坠张不舒,或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归为“滞下”[2]。
由此可见,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记载丰富,发病原因复杂。因此,不同情况下其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如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出血较少或不出血,临床表现多以泄泻为主,病因多责之于脾虚、肾虚等;而活动期血便相对明显,可归入湿热、肠风、脏毒等范畴,病因多为饮食积滞,感受外邪或肝气郁滞,蕴湿成热化毒而致[7]。
2.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2.1大肠湿热:本型多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期和活动期。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的以起病急骤,发热,排便次数增多,腹痛拒按,便后痛减,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根据病因病机,多采用清热化湿解毒,辅以调气行血。临床常用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加减[8]。也有用自拟方溃结灵等取得较好的临床和实验疗效[9]。
2.2肝气乘脾:平时有胸胁胀满,嗳气纳呆,常因情绪波动而诱发,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大便稀烂或黏液便,,矢气较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宜泻肝木、健脾土。常用痛泻要方加减。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2.3脾气虚弱:平素有泻下溏薄,或完谷不化,饮食稍有不慎则复发,可见脱肛,纳呆,脘腹胀闷不适,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多用健脾化湿的药物。临床可用参苓白术散、黄芪建中汤、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起到补脾,渗湿,温中,止泻作用。
2.4脾肾阳虚型:以少腹隐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泄泻日久不愈为主要特点。治疗多用温补脾肾,固摄止泻的药物。常用真人养脏汤、桃花汤、四神丸、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附子理中汤等加减。
此外,血便明显的还可用槐花散加减,清肠疏风止血。各医家还主张用中药灌肠方法治疗,常用党参、黄芪,益气健脾生肌;吴茱萸温中散寒,舒肝和胃;丹参活血祛瘀;青黛、败酱草清热解毒凉血;五倍子、诃子,固摄止泻等[8]。
除了中药内服与灌肠治疗外,一些学者采用针灸、穴位埋线、外敷穴位、艾灸等对该病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0]。
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中可以看到,溃疡性结肠炎证型并不是孤立的,很多病人合并有两个甚至以上的证型,虚实夹杂为多。患者多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毒邪为标,痰浊瘀血阻滞肠络为主要病理变化,疾病后期可累及脾肾,因此可见脾肾虚弱,疾病反复难愈。在治疗中,必须综合各种因素,随症加减。比如在该病发作早期,应当攻邪为法,兼顾胃气;疾病中期应当攻补兼用,佐以活血化瘀祛痰;疾病后期应以补虚固涩止泻为主。总之,尽管该病病机复杂多变,都离不开辨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为主。
【参考文献】
[1]曾常春,张志敏.李任先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中医药研究,2002年第01期相似文献相似外文相似会议相似学位.
[2]叶东海,任洪涛,付玉民,李能刚.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0例.中医药学报,2004年第03期
[3]周玉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1例.中医研究,2004年第06期.
[4]吕小平,王丽莎,詹灵凌,等.炎症性肠病858例临床分析[J].内科,2011,6(3):202-206.
[5]刘经州,马东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及用药研究.吉林中医药,2010年30卷第08期.
[6]张芳艳,毛新民,武鸿莉,哈木拉提·吾甫尔,白丽,易民,张锋.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免疫学研究.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第04期
[7]何华,周晓玲.中医治疗及中医护理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3):199-200.
[8]陈一斌.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甘肃中医,2005年第07期.
[9]王奎平.辨证结合辨病分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中医药学报,2002年第05期.
[10]吴闯,王振宜,张海岩,钱进,王芳.扶正祛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28卷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