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体育“三动”能力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培养小学生体育“三动”能力的尝试

谢向锋

谢向锋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白泥墩小学

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是小学阶段的根本任务。小学体育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是小学体育工作者亟需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两大问题:(1)重教师的教法设计,轻学生学法研究;(2)注重动作技术教学,轻学生主动参与学练的能力。

对此,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三动”能力,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一对“三动”能力过程的构思

所谓“三动”,即: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

1.动脑——“想”

在教师启发下,依靠学生积极思维,对动作建立条件反射,感性认识动作,反映动作本质,形成正确概念,使大脑皮层的运动感觉区,运动区及运动有关的中枢之间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即,在课中,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问、动作要领及时思考的思维过程。

2.动口——“说”

在动脑思维、动手练习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器官,对动作进行复述,针对性地回答、分析、讨论问题,形成统一意见,发表体会及见解。即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回答、质疑等语言交流,发现动作本质及存在问题,得出正确技术动作概念,形成正确技术认识,或对已建立的动作进行修正、巩固。

3.动手——“练”

师生对技术动作,通过思维、探讨、归纳完整概念,产生正确的感性认识后,让学生对动作反复练习,促使学生的实践性、创造性、主动性、自我性得到充分发挥。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练习方法,根据对动作的理解,逐步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自练的能力。

“三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有机的学习过程。它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动脑为主线,动口为探讨,动手达到良好学习的目的。这是个从直观认识到抽象思维再到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是一个螺形循环上升的过程。它对智力和能力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注意力,拓宽了思维,提高了分析、比较、概括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三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例证

传统式教学,教师讲出所学内容,提出动作方法及重点、难点,在做出示范后,教师引导,反复练习,课的运动负荷、练习密度达到了,但学生机械学习,体验不到在集体活动中享受“交朋友”的乐趣,致使对体育无创造性,学习无兴趣,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就打了折扣。对此,在进行教与学的设计研究中,应注重“三动”能力的培养,由简到繁,逐步递进,分层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基于上述对培养学生“三动”能力的构思,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体现,笔者列举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投掷教材的单元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

1.学习目的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紧扣“三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原地侧向投掷动作的基本原理和要领。

2.学练要求

投掷教材单调枯燥,各年级呈现螺旋排列,此单元将教材分为三课时,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提高蹬地、转体、挥臂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用设想的投法,以优美流畅舒展的姿势投掷,从中享受乐趣。

3.对教材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中,紧扣对“三动”能力的培养,在直观比较、竞赛、游戏等教法的基础上,结合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由浅入深去掌握“三基”,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投掷能力,促进学生自主、自律学习,培养互教互学、互相帮助的能力。

4.三课时教学设计过程要点

第一课时:要求学会双手向前,向后抛实心球的方法,首先通过分组进行头上跨下传球的比赛性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机体进入准备状态,因此教材为复习教材,故教师依据学生认识水平,提出怎样“练”的问题,让学生对已学动作进行思考,使动作再现,再动口交流、探讨,突出两脚用力蹬地、出手速度快,在原有技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学练。边练习边思考,在互练中得出完整动作。教师边提示难点边巡回指导,当动作掌握到一定程度后,让学生概括归纳完整动作要领及练习中存在的多余动作。教师参与讨论纠正并及时小结,使学生牢记动作概念,最后再在等级线后进行竞赛练习,并适时鼓励困难生,满足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动手——“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动脑、动口来使投掷概念再现,达到本课教学要求。

第二课时:原地侧向投掷“管状物”,重点是用力蹬地与身体各部分用力的协调配合。首先请一名学生做坐着与站着投掷的示范,让同学们直观比较,讨论思考,得出站着投得远及站着腿部与上肢同时用力的比较结果,教会学生怎样使用橡皮绳圈做投掷的各种辅助练习。在他们懂得怎样练的基本原理上,分学习小组,教师提示“同学们怎样把手中的橡皮绳圈,改造成能投得远的物状,看哪一组做得最好,投得最远”。这样通过对投掷物的改造和投得最远的提示,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上下肢的协调用力配合,激发他们从中发现问题——思考——反复体会,达到把握学练重点,融洽同伴之间互帮互练的关系。

第三课时:要求说出原地侧向投掷垒球动作要领,提高蹬地、转体、挥臂过肩的动作连贯性和协调性。开始就提出:“不正确的原地投掷垒球,会出现哪些错误动作?”“每个同学自己会出现什么错误动作?怎样克服这些错误动作?”让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回答、补充,使他们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怎样练的要求,并让投掷能力强的同学出列演示。在直观、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前题下,再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动脑、动口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就能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达到巩固和提高投掷技能的目的。

在这一投掷教材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供学生思维的问题,运用丰富的语言和优美的示范,紧扣对学生“三动”能力的培养,在动脑、动口、动手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去掌握“三基”,完成教学目标,体验运动后的身体快感和身心的愉快,享受体育中的乐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三动”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中对学生进行“三动”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个体和运动能力的差异,如新授课着重使学生建立动作概念或使原有概念得到重视,形成技术运动表象,激发学习兴趣,牢记动作概念,着重培养学生“想”、“说”的能力,促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三动”能力培养的教学中,“想”、“说”、“练”是一个有机结合且相互交融的整体,将所学内容,通过运动感觉和运动思维的综合分析,形成技术动作的完整形象,剖析动作内在联系,认识动作本质,把握重点、难点,懂得纠正与帮助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格式:教师上课就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练思考,并相互探讨,整个教学过程都“动”起来。周而复始,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课中真正让学生脑、口、手动起来,想、说、练有机结合,对儿童的智力思维、身心技能、个性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使体育真正达到健体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