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3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罗生芳

罗生芳

[摘要]文章分析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背景及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从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加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社会需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在总量上保证需求,又要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更强调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根据时代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背景

(一)就业需求旺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无论是有着庞大运营体系的跨国公司,还是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一致的共识,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企业在不断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从就业角度来说,世界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工商管理类各个专业尽管设置和就业方向不同,但从总体趋势上分析,未来十年各专业就业形势依然十分看好。

(二)市场要求提高

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人才市场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来说,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而对于人才供应方——许多高校来说,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却没有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人才市场上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

(三)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趋势日益明显,高职尤其需要主动加强和改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找出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然后确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根据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途径和有效措施。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我院为例,自2007年开办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来,在人才培养、实训建设、教学教研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每年新生报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志愿数量都与会计、物流专业排在院内的前三甲,经调剂控制规模后,实际就读人数都在180人左右,工商企业管理已经成为经管系专业群的两大龙头专业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

3、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1、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

2、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

3、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单一。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还是很少。这种教学方式就如同在教室里传授学生们游泳技巧一样,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熟读理论的理论家,而不是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应该培养的职业经理人。

4、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相当多教师往往看不起具体的日常操作,眼高手底,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管理企业实际运作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5、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三、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一)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和标准,它有层次、类别、范围的界定。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它起着导向和坐标的作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纳,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开端,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途径和人才培养质量就不可能得到保证。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1、改革课程体系。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突出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1、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

2、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发展企业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可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生产、管理的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这种方式实现了把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获取知识,树立起真正的职业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实地参观考察、问题调研、文献查阅、撰写课程论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安排学者和企业家做的专题讲座,或安排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的规范化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竞赛活动,并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息息相关,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要培养高素质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技能。相应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该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学科、多门类相结合的综合性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师队伍组合上,具备经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性。为此,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教育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实用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着重内外“两手抓”: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概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项目研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此外,要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要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或操作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加强对校内专职教师的“传、帮、带”。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动,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注:

[1]郑姝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卢兰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达成路径之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10,(25).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530003

(责任编辑刘华山)

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点项目“全真环境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Z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