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美丽(洛阳市豫剧院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1998年,我从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很幸运地分配到了豫剧大师马金凤领导的洛阳市豫剧团工作。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能够长期与马老师同台演出,耳濡目染,近距离地接受豫剧马派艺术熏陶,加上自己刻苦好学,有一定的艺术潜质,艺业也算有了较大的进步,我的表演在观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受到了马老师的赞赏,历经十年的观察“考验”,马老师终于在2007年收我为徒,并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举行了收徒仪式。,
几年来,我主演了马派艺术的几个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以及豫剧崔派艺术的剧目《桃花庵》《卖苗郎》等,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鼓励,著名戏剧评论家荆桦先生就曾在《时代演艺》上撰文称:“马金凤演出《花枪缘》,受到热烈欢迎,关美丽接过老师的衣钵,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学得惟妙惟肖,并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发挥,从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我心里也清楚,这不过是溢美之词,是前辈专家提携后进的鼓励之言,我还是要牢记着马老师的教诲:“不要骄傲,努力学习”。现在,就想谈谈我向马老师学习、演出《花枪缘》的一些心得体会。
(1)、认真学习研究《花枪缘》的演变过程,吃透立意,了解人物,做好“临战准备”,进入演戏状态。我觉得,一个戏的导演,要做案头工作,做导演计划;一个演员也少不了一个“表演”的计划。这是完成角色任务的重要环节。
在排演《花枪缘》以前,我就对这个戏进行过一些研究。豫剧传统剧目《对花枪》,又名《罗松找父》《父子会》《花枪缘》,在怀调、宛梆、山东梆子等其它剧种里,也常演这个戏。这个戏不仅富有传奇色彩,而且还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以老旦、老生、花脸、武生、娃娃生应工,行当占的比较多,演起来丰富多彩,异常热闹,是一出很有名的老旦唱工戏。但是,它也明显地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不足。
1956年,被誉为“梆剧泰斗”的导演、剧作家、戏剧活动家王镇南先生,曾对《对花枪》进行过整理,并由安阳市豫剧团演出,由豫剧崔派艺术创始人崔兰田扮演主角姜桂枝,由卢士元饰演罗艺。之后,戏剧大家田汉也为崔兰田整理过这个戏。1959年,崔兰田率领安阳市豫剧团参加了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大会上演出的《对花枪》很是成功,一举夺得了大会的优秀演出奖。1979年,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的郑子茹再次改编上演《对花枪》,并获得了成功,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1981年的夏天,当洛阳市豫剧团要第四次进京演出时,应洛阳市豫剧团的恳切邀请,江苏南京的著名作家宋词先生,又对《对花枪》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再整理,把原来听唱功、看武打的戏,以喜剧的形式重新编排,可谓又出新又出戏,并易名为《花枪缘》。我的老师马金凤以饱满的热情排演了《花枪缘》,以其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准确而又生动地塑造了一位侠肝义胆、温厚多情、忠于爱情的古代老年女英雄姜桂枝的舞台艺术典型,一下子折服了广大观众。由于剧本整理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也由于马金凤先生成功地塑造了姜桂枝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豫剧马派艺术又增添了一个新的代表剧目——《花枪缘》。这出《花枪缘》同年到首都北京演出,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花枪缘》描写的是,隋唐瓦岗英雄罗艺和姜桂枝四十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罗艺少年时穷愁潦倒,病卧荒野,被姜桂枝父女所救,后由姜家的一杆花枪为“媒”,罗艺始得与姜桂枝喜结良缘。后来,由于兵荒马乱,他们夫妇失散,天各一方。四十年后,饱经沧桑、历经人生磨难的姜桂枝,携儿带孙来到瓦岗山寻夫,负情的老罗艺却不肯相认。夫妻阵前比武,罗艺翻落马下,在瓦岗首领程咬金等众英雄的劝说下,二人方破镜重圆,共举义旗。剧中的主人公姜桂枝不再是因为立不起旗杆而千里寻夫的弱女子,而是毅然枪挑暴君隋炀帝部将马纪,继而投奔瓦岗义军的女中英雄了!宋词先生的这个《花枪缘》改编本,匠心独具,运用立主干、剪枝蔓、去头绪的艺术手法,重新设计了人物及人物关系,大胆出新,使剧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主题思想更健康、突出,人物性格更丰满、真实、鲜明了,故事情节也更为集中、有趣、合理了。
以上这些演戏前的“课前备课”,加深了我对剧作主题的领会和对人物的理解,对演好这个戏,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2)、要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精雕细刻,一丝不苟地描绘姜桂枝侠肝义胆、贤淑多情、朴实风趣、坚守爱情的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
我在《花枪缘》中饰演姜桂枝。在表演及唱腔上,在对姜桂枝这个人物的精心刻画上,在对姜桂枝这个艺术典型心路历程的生动表现上,我按照马金凤老师的演唱路子,也力争做得出色、完美。首先,姜桂枝这个人物的化装扮相,我也是头梳白发髻,扎天蓝色的绸子,又用一颗红宝石、一朵小红花,作为头部画龙点睛的头饰,给人一种老而弥坚、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感觉。我认为,姜桂枝虽然已经年逾花甲,虽然也与丈夫阔别了四十载,但是,那毕竟是新婚离别,流失的漫长岁月,并不能泯灭她那新婚的少女心态,因此,对姜桂枝的扮相,在化装造型时就要有意地突出人物的年轻和俏丽,突出她不老的、永保青春的爱情。由于姜桂枝的家庭是将门门第,姜桂枝又是一身好武艺,所以这个人物就不能演得老态龙钟,而是要步履稳健、敏捷、轻盈。
姜桂枝和罗艺,四十年的悲欢离合,乍一见面,真是百感交集,感情自然十分复杂:她既恼恨罗艺的忘恩负义,又推不开她对丈夫的执着爱情。在这里,姜桂枝既是老旦的行当,又有点闺门旦的味道,还颇具帅旦风韵,刻画这个艺术典型,其表演难度的确很大,我在这里努力扑捉人物的性格亮点,牢牢地把握住人物思想脉络的发展轨迹,力图以情感人,以分寸得当的演描绘人物个性。
在第六场“义责罗成”一折里,面对着晚辈罗成出言不逊、挥拳欲打的无礼,姜桂枝气得颤抖着走上前去,训斥罗成。我在那段充满感情色彩的“怒喝一声小罗成”的[慢二八]唱段里,痛说了老罗艺的无情不义和姜家的深明大义,当我唱到“四十年我朝朝暮暮将他盼等”时,我情动于衷,也像我的老师的表演那样,两滴热泪倏地便涌了出来,接着一字一板地哭着说道:“今日里千里迢迢来到瓦岗山中”,字字含泪,如泣如诉,把人物那种多年的满腹怨恨,以及那种无奈的一腔深情,都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
在第八场的“对枪训夫”中,老罗艺被姜桂枝枪挑马下以后,无地自容,丑态百出,只好拿起绣鞋自己打自己的脸了。在罗艺正要打时,贤淑多情的姜桂枝急忙上前,猛地把绣鞋夺了过来。由于夺鞋夺得太急,忽又觉得在众多晚辈面前又有失长者尊严,只好又自我解嘲地扭过身子,不好意思地嫣然一笑,即而把头稍稍低下,含情脉脉地站在舞台一隅……这时让人感到这位年已六旬,白发红颜的姜桂枝,仿佛刹时间变成了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一样。在这里我很好地把握了戏剧的抒情轻喜剧风格,尽量使表演的分寸有致,不温不火,让广大观众看到一个性格鲜明的古代妇女的人物形象。
(3)、注意发挥唱腔的艺术功能,强调声与情的有机结合,要唱情,以声传情,进而揭示人物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
我认为,唱是戏曲艺术表达人物感情的重要手段,历来被称作戏曲的“四功”之首,它是我国传统戏曲赖以传神、以声传情,并且能够给人传递审美愉悦的重要桥梁,所以,作为戏曲演员,要力争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优美动听。
《花枪缘》是一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抒情喜剧,剧中的唱工戏是重头戏。在第四场“南营诉情”中,有个长达108句的大段唱,马老师以其丰富而精妙的演唱技巧,一气呵成,唱得起伏跌宕,自然流畅,酣畅淋漓,每每唱到这个“老身家住南阳地”的大板戏时,就必然是掌声不断,“好”声连连。
我遵循马老师演出的《花枪缘》“蓝本”,对“南营诉情”那段“老身家居南阳地”的演唱,也算是“像模像样”,“惟妙惟肖”了。这里的演唱,姜桂枝要唱出青年时期爱情的甜蜜,要唱出四十年的别离之苦,要唱出花甲之年还要千里寻夫的无奈和自嘲……尽管酸、甜、苦、辣、涩,五味杂陈,爱恨交织,我还是在唱法上多用脆灵的轻音,唱得流畅、轻巧、机趣、活泼、甜润,表现姜桂枝老当益壮、老而俏丽、青春焕发的年轻心态……
在这个一百多句的唱段里,有四个生动朴实、有声有色的甩腔,我在演唱时特别下功夫,力争唱出马派唱腔的风采,唱出马老师的演唱韵味。“……那个棋盘大街住在路西”,开始这第一个赘句甩腔,在豫剧传统音乐中很别致,要唱得醇厚质朴、舒缓轻松;“……我在那大厅门外偷相女婿那嗨呀”,这第二个甩腔,要唱得幽默风趣、含蓄羞怯;“……那个小嘴噘得能拴住个驴”,这第三个甩腔,要唱得朴实豪爽、巧妙机趣;第四个甩腔是“……叫外人知道是啥道理呀”,要唱得更为活泼俏皮、声情并茂。同是【二八板】的甩腔,由于感情的差异,唱法也自然不同,我在这里的几个别有情趣、相对夸张的甩腔演唱,简洁而生动地勾画了姜桂枝的独特个性。
这些甩腔一般都居于一段唱的重点和高潮部位,是通过层层铺垫和递进的结果,因而就显得鲜明、有力、生动,它是马老师运用唱腔艺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既有很高的艺术功能,又能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我就十分注意学习、研究和实践甩腔艺术,把马老师的这个“艺术法宝”运用到这个戏中,使姜桂枝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光彩照人!
《花枪缘》,是马(金凤)派艺术的一个代表剧目,几十年来,在戏曲舞台上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她好象一朵娇艳的豫苑之花,芬芳飘逸。我作为她的亲传弟子,一定要为马派艺术之花的艳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关美丽,青年演员,洛阳市豫剧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