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518129
摘要: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的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尤其突出。家庭文化氛围、家长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状况与儿童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环境
儿童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尤其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态度和方式、教育理念、所创造的亲子关系氛围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更大。
一、家庭精神环境的界定
斯托特分析了家庭因素,认为除了物质环境条件外,还有家庭成员相互的态度和感情、家庭气氛以及家庭成员的兴趣与活动、父母的指导和暗示……并且认为,这些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着儿童的独立与依附、消极与积极、友善与对抗、创造与因循等人格的发展。家庭的大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的关系以及管教方式,都会影响个人各项品德的成长。本研究所探讨的家庭精神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家庭文化氛围、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亲子关系状况、家长期望等与物质环境无关的影响儿童发展的精神类因素。家庭文化氛围主要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读书量、家庭成员听讲座、去图书馆看书等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来衡量;家长的教养态度分为民主型、溺爱型、放纵型、专制型,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和访谈等方式进行评估;亲子关系状况分为和谐亲密、和谐不亲密、矛盾冲突等情况,可以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形式了解。
二、家庭精神环境因素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1.家庭文化氛围与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文化氛围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家庭读书习惯、参加文体活动的频率、家庭成员有文艺文学爱好、去图书馆借书或看书的频率、家庭买书的频率、看电影或文艺演出的频率等。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原因可能是因为家庭的文化氛围使儿童在家里感受到乐趣。
2.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家长的教养方式通常分为民主性、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让家长作出选择。然后将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照,结果和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似,即民主型家庭儿童的心理更健康。根据西方心理学的解释,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要涉及亲子间的联系、家庭约束程度、模仿学习、家庭的破坏以及家长冲突五个方面。所以专制型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约束和管制、不良的亲子交流、对子女事情的过多干涉使孩子安全感缺失,从而导致产生自卑心理,逐渐变得退缩和自责;溺爱型的家长教育方式使孩子容易产生任性、依赖性、自我中心和缺乏韧性等心理,影响独立性形成和社交能力;放任型的家长教育方式亲子间缺少依恋,使孩子没有规则意识,随心所欲,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和自私等心理。
3.亲子关系状况与儿童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状况分为和谐亲密、和谐不亲密、矛盾冲突等类型。不同亲子关系的儿童在冲动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亲子不和谐的儿童冲动得分较高。亲子关系矛盾型的儿童大多有人际关系问题。原因可能是亲子间缺乏关心和爱,缺少支持和帮助,相反却有着过多的干涉与过高的期望,孩子的内心会有一种焦虑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有了困难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他们会通过激烈的情绪、做一些危险的事或者打扰他人的方式排解心中的焦虑。和谐不亲密的儿童由于和父母交流较少,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方面得分都较高。
三、改善家庭精神环境的策略
1.启动社会支持系统。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和家庭教育活动。通过社区活动创造家庭夫妻关系和谐、邻里和谐的友爱氛围,引导家长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和处理自己工作中的压力。
2.制定家长教育计划。应该将家长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因为不是每个做了父母的人就自然成为家长,更不可能自然成为合格的家长,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细致的各年龄段儿童家长的教育计划,规定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让家长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都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3.拓展家校沟通方式。拓展、改变家校沟通的方式,家长应该经常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绪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参加集体活动等学业成绩以外的各种表现。老师应该将观察到的学生的异常心理状态及时向家长汇报,并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状况,针对学生在学校的异常心理现象探寻家庭原因,并和家长沟通,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程利国儿童发展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妍妍主客观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1。
[3]林美春高中生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