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公共绿地营建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当代城市公共绿地营建思考

蒋敏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200122

摘要:城市环境是当代社会人类聚居的主要环境。公共绿地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密贴合城市发展的脉动,与时俱进调整营建的指导思想,落实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与施工手段,满足城市环境对公共绿地的生态功能需求,城市居民对公共绿地的游憩功能需求,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质量,推动整个城市环境成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有机整体。

关键字:城市公共绿地;营建;生态;景观

1、研究背景

1.1、城市公共绿地发展历程

无论中外古国,都早已在聚居的城市中引导绿化建设。中国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中,就清楚地描绘出了宋代依附于商业街道或寺庙的公共绿地景象。意大利庞贝古城的考古工作中,也发现了属于城市园林的集中遗址。进入近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大型城市的公共绿地以公园形式为主,成为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配置。而在当代,随着城市规划水平的提升,绿色环保生态理念的普及,为了满足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公共绿地配置的需求,以及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家门口”环境的需求等,城市公共绿地的营建更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潮。

1.2、城市公共绿地的营建方式变迁

研究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公共绿地的雏形,大多脱胎自寺庙、竞技场等人流集中场所的附属空间。古代的城市居民们,在宗教或体育活动的场所聚集,同时对环境产生了美化与功能的需求,而公共绿地所具备的观赏作用与遮阴功能等,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室外社交场所。所以初始阶段的公共绿地营建,基本上以地面铺装硬化结合绿植布置为主。

近代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之后,居民的一部分社交与休闲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传统的室内场所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主流,以集中了建筑物、水体、开放式空间、植物观赏区域等复合型功能的形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在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于生态环境的考量,结合城市更新的需求,城市公共绿地的营建方式也呈现出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趋势。无论是城市周边的生态防护林带、或是导向性的城市绿道、绿廊,抑或是规模不一的社区绿地、商业绿地、特色公园等,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公共绿地的组成内容,提升了城市的景观环境面貌。

1.3、城市公共绿地营建的未来趋势

以笔者所身处的上海而言,作为中国城市化最典型的城市,其公共绿地营建的历史在国内也是最早的。从建于1868年的外滩公园,到90年代伴随着城市动迁而营建的延中绿地,再到如今遍地开花的社区休闲绿地,以及代表先进生态理念的郊野公园。这其中呈现的趋势,包含有建设形式上的多样化、营建规模上的全量化、营建理念上的生态化、功能定位上的全覆盖化等。城市公共绿地,正引领着人与自然重新建立起连结,让自然与生态通过公共绿地的营建重回城市,使社区文化脉络通过公共绿地得以承载和传承,让城市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公共绿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将公共绿地的自然与城市风貌的繁华亲密“拥抱”,促进自然环境与城市的相生相容。

2、现阶段城市公共绿地营建的问题与分析

2.1生态性指标的营建

城市公共绿地的植物多样性是生态性指标的基本参数,现代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使得植物材料的来源得以大为丰富。以多重植物配置为主流的城市公共绿地,已成为衡量其生态性指标的观感标准。但在具体的植物配置上,仍然存在有不符合植物自身生态特性,甚至出现不符合“共生互利”原则的植物配置搭配。而片面追求景观视觉效果的设计方案,更是出现了违背植物生长习性,与“适地适树”原则相冲突的物种引种,造成了大量自然植物资源的浪费。

由于绿地的多样性需求,其内在的生态环境,应通过合理的设计搭配,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对绿地的干扰因素,充分考虑人工营建绿地的后期养护与管理效能,实现公共绿地小环境的良性自我循环。同时在选用植物材料的时候,也应该充分尊重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在绿地寿命周期的考量上,选择速生与缓生树种的合理搭配,多选择抗性强、吸附大气悬浮物能力强的树种,大力推广选用引鸟植物品种,不仅使得公共绿地生机盎然,更帮助形成生物防治的小环境。减少农药对生态的破坏影响。

对于城市公共绿地必不可少的草坪营建,不能仅仅追求四季常绿的观赏效果,更要从生态与可持续的角度,考量水资源的节约使用指标。现在很多新建的城市公共绿地,对于草坪层次的建设,已开始探索使用多年生观赏草来建设野趣自然的草坪景观,这种仿生自然的野趣草坪,其自身通过多年的自我繁育,形成了一个个良性循环的微生态系统,既满足了粗放管理的经济性指标,又呈现出了城市之中难得的自然风貌,生态效果比传统的人工草坪铺设好得多。

营建城市公共绿地的生态性指标,更包括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开展设计与施工探索。如今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的垃圾分类,就是城市自身的特殊问题,可以探索利用公共绿地的建设,设置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区域,利用覆土与小微生物(如蚯蚓)降解途径,将城市的有机垃圾,通过绿地内的降解场所予以分解净化,这不仅贴合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理念,更是发挥出了公共绿地在生态理念传导上的运行示范作用。此外,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设置雨水净化池,利用地形变化的空间来积蓄雨水,利用水生植物来净化雨水,实现中水的可再利用,也将为公共绿地的综合生态形象添上靓丽的一笔。

2.2功能性指标的营建

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具备人流承载、车辆蓄积,乃至于开展各类活动的功能。这要求城市公共绿地在营建过程中,除了考虑生态性指标之外,其次必须考虑使用功能。这就要求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精心规划,而非随意点缀。人们在公共绿地中,实现放松身心的愿望,成年人可以自由交流,孩子们可以尽情奔跑,因此,停车场所、游憩设施、商贩设施、游园步道、集中场地、甚至露营区域等,都应列入公共绿地营建的考虑范围,在经过充分功能评估后再设计的绿色空间里,人们不仅重新接触到植物,还可以通过齐全的功能设施,感受到更好的公共绿地使用体验。

此外,公共绿地还应具备承载社区文化传承的功能,一处风景宜人、设施齐全的公共绿地,将成为整个社区的共同财富与共同记忆,一代代居民将在其中生活与成长,留下他们的童年或成人时光,公共绿地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基地所处社区的文化特性,保存与提炼社区的文化精髓,通过施工与设计,凝固为可持续存在的景观对象。这一点,在很多纪念性公共绿地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今后必须在社区规模的公共绿地上加以探索和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营建模式。让居民在公共绿地中感受文脉传承,诠释繁花与草木、品味朝露与夕阳、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悦享繁华与自然并存的城市生态环境。

2.3景观性指标的营建

城市公共绿地是人类在改造城市风貌和模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景观系统。精心设计与布置的景观空间,用植物赋予环境生命,用景观设施来体现城市的精致,这就像一把扇子的两面,一面自然,一面繁华,随手一摇,都是风生水起的城市景观空间。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过程中,必然允许采取经过修饰的自然景观对象,比如精心布置、造型修整后的植物,这代表着城市对自然改造的力量,也反映出了城市公共绿地有别于原始森林的特点。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模拟自然、仿生组合的景观布置,也是将自然引入城市,让城市风貌趋于自然的良好途径。

纵观当今世界的国际性都市,好的建筑街区和附属的公共绿地几乎都融为一体。几乎每一个气势恢弘的地标性建筑群,都紧依着一个绿意盎然的公共绿地。比如上海的人民广场建筑群,就紧邻延中绿地;陆家嘴金融圈,就紧挨着陆家嘴中心绿地;而闻名遐迩的美国中央公园,更是身处无数摩天大楼的怀抱之中,成为纽约的中心地标。在这些成名的公共绿地的景观营建过程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个成熟的公共绿地景观体系,必然是依托植物群落、人工水体、人工地形,辅以巧妙的园路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穿插点缀着齐全的公共设施、景观节点构筑物。以此构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景观。

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营建目标,既源自常规的园林景观审美需求,又可以打破思维束缚,引入各类型景观元素与空间构架的分享与交换。其形成的最终景观效果,既可以是傲立于霓虹闪耀之中,繁华商圈里的一处都市花园,也可以是环抱在小区旁、河道边露水初沾、金风送爽的城市绿道,让城市中的居民得以穿越繁华天地,漫步自然风光,在悠闲中寻得一处静谧,在城市与自然的交替中,品味“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山林中”的生态宜人的景观意境。

3、总结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不断推升,城市公共绿地的营建必将迎来一轮又一轮的升级换代。高速发展的营建规模和市场需求,提供给园林行业从业者们千载难逢的实践机会。中国的城市都具有利用公共绿地建设来革新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巨大需求,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背景下,审慎地总结、探讨城市公共绿地的营建,它将促进这一新的景观实践方式的诞生,促进未来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与发展的健康形态。

在本文前述内容中,无论是探讨城市公共绿地的生态性指标、功能性指标还是景观性指标的营建,它们都是落实改善城市公共绿地营建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的会客厅,是城市的风貌名片,是城市的生态平衡纽带,它承载着城市以及公众对城市景观环境的理念,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让我们更容易看见天空,更好地亲近自然,理解自然。

城市公共绿地是现代城市的生态“绿肺”群落,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营建工作中,倡导传承城市文化,尊重自然生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与建设理念,注重生态与绿地,注重公共绿地与文化内涵,创造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公共绿地环境,追求城市与自然的共荣,从而实现“携手并进,共享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