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古语有云,“天有不测风云”,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次地震灾害,给国家、社会、人民均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其中,房屋的倒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这也引起了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视,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结构至关重要,良好的建筑结构对工程项目的抗震性、安全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帮。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建筑物的抗震性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建筑企业结构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出一份力。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在建筑物中起到“筋骨”的作用,能够承受整体建筑物的大部分应力,通过维持应力的均衡性,对抗震性能的提高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的汶川、玉树、雅安等地区经历了级别较高的地震,震后,房屋倒塌现象非常严重,对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抗震性息息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严格把握施工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结构设计,从而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一、地震破坏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建筑地基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一般分布在板块交接的地区,该区域地壳运动活跃,使得地震的不规则性非常大。地震会对建筑物的地基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在发生地震时,由于地震的摆动,会造成地基中坚硬的土壤变得松软,从而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性。此外,在松软的土地下,使得建筑物容易出现沉降现象,以至于建筑物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1]。
(二)建筑结构体系
在建筑结构的串联下,整体建筑物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建筑结构体系,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安全稳定性,但是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如果抗震性能不足,那么建筑结构体系会在强烈的地震影响下,受到严重的破坏。如果建筑物的建筑结构为专门的抗震结构,那么受到的危害就会相对较小,如果是普通的填墙框架,那么其安全稳定性必然较弱,在地震中被破坏的几率非常大。
(三)构件形式
在地震灾害中,除上述被破坏情况外,构件形式被破坏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建筑结构在施工完成后,一般以梁、柱、板等形式出现,发生地震后,由于地震晃动幅度大,且构件承受着大部分的载荷,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变形。
二、抗震设计的具体要求
建筑结构设计是工程项目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地震灾害多发地区,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设计。首先,在设计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调查施工区域,观察地面环境,如出土壤脚软、且地形较为复杂则不适宜建造抗震性较强的建筑物,需要采用土质较硬,地形平坦的堤防;其次,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尽量以安全第一为原则,通过增设多种抗震结构来形成完善的抗震“防线”,在多种抗震结构的加持下提升工程的整体抗震性;再次,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除重点关注建筑物的抗震性之外,还应注重外界因素,必要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界环境来进行抗震性能的提高[2]。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抗震能力的措施
(一)合理选择建筑场地与环境
抗震性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筑结构设计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想要利用建筑结构设计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首先要合理的选择建筑场地与环境。场地是建筑的前提,合理的选择场地,可以为建筑物的抗震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在选择建筑场地时,需要一支综合素质够硬的地形勘探队伍,调查建筑场地是否存在断层错动、地层陷落或者其它较为严重的破坏现象。这就要求设计之间,相关调查人员应对建筑场地进行全面的调查,避免出现部分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形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较强的削弱作用。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之前,工作人员应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调查,避免因场地问题而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性。
(二)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形式
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非常重要,可以较好的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确保住户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具有因地制宜的理念,在改理念的帮助下,能够利用建筑场地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来帮助建筑物提高抗震能力,如今,建筑结构设计中,有多种结构形式,如整体承载式钢结构、框架剪刀墙结构、钢结构等,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起到重要帮助,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只有达到因地制宜才能使抗震性能达到最佳,提高工程的质量,并节约成本。
多种抗震建筑结构中,钢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为优越。钢是重要的工业产品,质量优秀,能够达到抗拉、抗剪、抗压等要求,尤其是使用寿命极长,据悉,在其它发达国家的抗震建筑中,钢结构是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在钢结构的帮助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人民、为企业提供了较强的人身安全与财产保障[3]。
目前,我国首都北京,大部分建筑物均采用了抗震性强大的钢结构,如图1所示钢结构。
(一)合理设置抗震等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地震的次数在增加,且对地震有了部分了解,并在优秀科学家的研究下,对地震划分了等级,如里式震级等,在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逐渐增强的今天,也有着较为完善的抗震等级,当前,我国对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主要分为很严重、严重、较严重以及一般,对抗震等级的划分,为建筑企业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提供了比较客观的参照,我国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划分主要是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地震烈度与建筑物高度四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建筑工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施工地区的地理环境、工程造价控制、资金等情况合理设置抗震等级,使抗震等级的设定能够符合设计情况,以便于方便相关部门对工程项目的审核。
图1钢结构图
(二)确定抗震结构体系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采取叠加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来进行设计,除此类方法外,还可采用其它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将其充当除第一道防御之外的第二道防御。合理的增加多道抗震结构手段,能够切实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且,使抗震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可以使其在建筑物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抗争结构体系。在地震发生时,多道防线会不断的吸收地震的冲击力,使冲击力逐渐降低,直至消失[4]。目前,多道防御措施的抗震体系对抗震性能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成本较高,所以使用并不广泛。
(三)设置隔离措施
如果一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较低,那么在发生地震时,必定会受到巨大的破坏,因此,提高抗震性能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损失,除以上几种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抗震性能的措施外,还可以设置隔离措施来增强抗震性能。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全面调查该地区的地震发生情况,根据地震的发生情况来设定隔离措施。如今较为常用的隔离措施有三种,分别是地基隔离、基础隔震、间层隔离等,首先,地基隔离需要在地基的施工中,将靠近地基的土层进行特殊加工,让其能够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情况下形成一个完善的缓冲隔离带;其次,地震是由地下发生并传导质地面的,在地基与建筑物上部的接触部分加装隔离设施,能够在一定程度增强抗震性能;最后,间层隔离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结构进行隔层处理,从而起到吸收能量的作用。
(六)抗震结构分析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如今,抗震结构较多,有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先,框架结构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抗震结构,主要通过梁和柱来进行承重,建筑物中的梁和柱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承重体系,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其次是砖混结构,主要是将混凝土与粘土砖、空心砖等混合使用,使其抗震性能得到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并不适用与过高的建筑物,一般使用在五层或者流程以下。最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该结构主要是由钢筋与混凝土混合而成,通过钢筋与混凝土的协同作用,可与极大的提高抗震性能,可以说该结构的应用范围极广,除一般的建筑工程外,还被应用到反应堆压力容器、海洋平台等多个领域。
结语:地震是威胁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危险“敌人”,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较好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维护生命与财产安全。本文就建筑结构的抗震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建筑领域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陶清林.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尺度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付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研究[D].长安大学,2014.
[3]李成.多层抗弯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4]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