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颖(南医大二附院东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主观幸福感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经过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幸福感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并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用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干预脑梗塞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31-02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1]。脑梗塞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脑梗塞患者中病残率达70%-80%,生活不能自理者达4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巩固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研制的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包括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四个步骤[3]。本研究对脑梗塞患者应用PDCA循环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其对脑梗塞患者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脑梗塞患者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塞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人均符合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均经CT或MRI证实,能够配合测试。全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5±6.9)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4±6.1)岁,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及康复指导。干预组在传统护理方法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患者治疗与康复指导,PDCA循环管理方法如下。
1.2.1P-计划阶段[4]:我们系统回顾了既往脑梗塞患者在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护士对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护士常常侧重于关注患者健康教育量,而忽视了健康教育质,没有及时评价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率和健康行为的掌握程度以及使用率。(2)护士自身的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欠缺。因学历、工作经验及沟通能力等的差别,有些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不足,不能根据患者年龄、文化及接受能力等特点因人而异地实施健康教育。(3)脑梗塞后患肢功能锻炼的形式单一,脑梗塞患者患者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是发病半年之内,因此,要充分把握住这一时间段,充分利用各种锻炼措施包括康复器材的协助,提高康复效率。(4)患者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患者由于对康复缺乏信心,以及康复训练的困难较大,导致术后不能自主锻炼而错过最佳的锻炼时机。
1.2.2D-实施阶段:提高护士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意识,形成由科主任、护士长、护士一体化的健康教育体系。组织召开科务会,讲解脑梗塞急性期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实施PDCA循环的目的和意义。开展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增强患者主动锻炼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让每位患者掌握早期锻炼的必要性和方法步骤,并开展同类病友互相交流、集体体操练习等活动增加患者锻炼的趣味性。此外,完善质控和奖惩机制建立护士长一责任组长一责任护士三级质控体系,针对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执行情况制定考评细节,严格实施考评。同时对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实施扣分和罚款。
1.2.3C-检查阶段:质量控制责任护士每天自查,责任组长每周查3次,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并在治疗康复训练路径表上签字,确保环节质量控制到位。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水平。终末质量控制科室每月召开1次科务会,总结、分析、评价计划实施情况。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个人,并与个人的绩效工资挂钩;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展会上予以指出,提出改进措施,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对工作中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
1.2.4A-总结处理阶段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和根据,循环前进,阶梯上升,使管理质量不断改进。
1.3评价方法
1.3.1主观幸福感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评定。正性因子代表正性情感和体验,负性因子代表负性情感和体验,总分等于正性因子分减去负性因子分,总分的范围为-24-24,正性因子和负性因子为0-24分。
1.3.2生质量评定表:两组均在入组时及治疗6周末由专职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患者填写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四个单项,计算各单项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前主观幸福感总分、正性因子分、负性因子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治疗后主观幸福感总分、正性因子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和生活质量总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x-±s)
3讨论
主观幸福感是指幸福的主观体验,是完全依赖于个体本人标准的一种综合评价,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包括认知评价、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3个方面,影响患者的主观幸福的因素有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激水平、躯体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等。脑梗塞不仅影响躯体功能,而且可以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情感等,因此可以对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
本研究将产品环节质量管理模式PDCA尝试应用于干预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水平。此护理模式针对影响脑梗塞患者治疗及康复恢复率不高的原因,全面进行评估,采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方式,并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制订针对性的干预计划,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干预的依从性,帮助我们逐步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治疗康复护理护理模式,提高了患者的躯体及心理功能,使其临床症状和情绪得以改善,并缩短住院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本研究组中,我们选用的专职护士具备了较强的业务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要求必须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充分尊重患者,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影响疾病恢复的社会和环境因素,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使整个护理工作成龙配套、井然有序,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6]。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是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有评价的护理干预,研究组的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但将护理服务从病房延伸到社区和家庭,PDCA循环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塞患者的全程护理干预还有待于迸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IshikawaT,ShimizuM,KoharaS,etal.AppearanceofWBC-PlateletComplexinAcuteIschemicStroke,PredominantlyinAtherothromboticInfarction[J].JAtherosclerThromb,2012,19(5):494-501.
[2]KirkevoldM,BronkenBA,MartinsenR,etal.Promotingpsychosocialwell-beingfollowingastroke:developingatheoreticallyandempiricallysoundcomplexintervention[J].IntJNursStud,2012,49(4):386-397.
[3]张欣.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1-3.
[4]刘琼芳.PDCA循环在脑卒中康复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1,03(4):296-298.
[5]李敏,丁雨,黄智玉.老年脑梗塞患者主观幸福感与认知功能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2):1-2.
[6]上官志毅,陈冬梅,黄婷婷,等.PDCA循环在国内护理领域应用的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