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苍天呼吁》中的黑人自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看《向苍天呼吁》中的黑人自我

吕文琦

吕文琦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25000

摘要: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向苍天呼吁》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一所教堂为背景,以格莱姆斯一家的错综复杂的故事为依托,来揭示黑人同胞所遭受的悲惨经历。它一反黑人文学的抗议小说传统,从平稳温和的创作角度来书写黑人的伤痛。本文旨在运用福柯的身体观和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小说中黑人自我遭到破坏的原因,启示我们如何完善自我。

关键词:福柯身体观;拉康镜像理论;自我;《向苍天呼吁》

Abstract:GoTellItontheMountain,writtenbyanacknowledgedwriterJamesBaldwin,isasemi-autobiographicalnovel,inwhichpeoplefromtheGrimesexperiencelargeamountsofdifficultiesandhardships.Insteadofadheringtothetraditionof“protestnovel”,thewritercreatedthestoryinamildway.ThispaperaimsatrevealingthecauseofdestructionofsubjectivityofpeopleinthenovelthroughapplyingFoucault’sviewonbodyandLacan’smirrortheorytoanalysethisnovelandinspireinsightsonhowtoimprovesubjectivity.

KeywordsFoucault’sviewonbody;Lacan’smirrortheory;subjectivity;GoTellItontheMountain

一、引言

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向苍天呼吁》是他作家生涯中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前,黑人文学一直秉持的是抗议小说的传统,强调以暴制暴,创造激进的反抗种族歧视的新黑人形象。而鲍德温出于自身的宗教经历以及对社会、政治的深刻理解,他选择了与前人不同的创作角度,即以爱和宽容来回应种族歧视,并站在“人性”的高度来思考种族问题。

自我这一主题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是哲学上探讨的本源性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并不在于一个实体的物理特性,而在于“灵魂”,他认为自我就是灵魂。自此以后,关于自我的研究便脱离身体而展开。而后笛卡尔及其追随者们在此基础上将自我理解为一种反思能力,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然而这一观点遭到了后来经验论者们的否定。洛克提出的“白板说”将对自我的研究从精神上转向了经验性;黑格尔则反对经验论者将自我归结为个体对自身单个性的认识,黑格尔认为个体的形成史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他人而构成的。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观点。而后众多的学者对自我这一主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不断使其发展和充实。

本文通过对于福柯的身体观、拉康的镜像理论的研究,分析《向苍天呼吁》中加布里埃尔一家人以及周围黑人的悲剧命运,揭示了黑人自我遭到严重破坏的深层原因,点明自我的发展离不开家庭、阶级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此外,小说也反映了许多现实问题,比如黑人与白人如何解决种族歧视实现共存等等,由此引发我们对于如何保持自我、完善自我的思考。

二、作为身体的自我

根据福柯的观点,身体既是权力作用的对象,又为权力的运作提供了场域。福柯强调,权力的运作并不是单向性的,权力是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现实力量间进行紧张斗争而形成的权力关系网络,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福柯提出了一种新的权力运作模式,即“基督教教士权力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基督教的教条和教规成了被统治者自我规训的依据,人们实行禁欲苦行,尤其是对性欲望的压制。教士权力的存在是为了控制被统治者,教士对被统治者进行看管和引导,同时也承担着惩罚者和规训者的角色。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权力模式最终是以压制人的身体的方式实现的。

在《向苍天呼吁》中,各种角色也是生活在不同的权力关系中,他们的身体遭受到不同的压制。首先,小说中的黑人一直生活在种族歧视的阴影笼罩下。他们生活在纽约的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人身安全一直处于白人的暴力威胁之中,作为身体的自我总是会遭到白人的侵害。例如,小说中的黛博拉在16岁的时候就被一群白人男子强奸,她的父亲想为女儿讨回公道却也惨遭毒打。黛博拉从此被视作是不洁之人;小说中还有一处血腥场面的描写,是黑人士兵惨遭白人阉割,血流不止,加布里埃尔在看到此场景之后偶然遇见自己的私生子罗亚尔,善意提醒他找个安全的去处,罗亚尔却回答“他们已经把这星期要干的黑人干掉了”,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有黑人惨遭杀害。由小说中的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在北方谋生的黑人是生活在以白人为主导的权力关系网中,是以白人的对立面存在的。只要是黑人,就随时都有被迫害的危险,而这种迫害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对身体的蹂躏、践踏与残忍的杀戮。白人通过对黑人身体的戕害,普遍让黑人对白人产生条件反应般的恐惧感,破坏黑人作为身体的自我的完整,已达到维护其话语权威的目的。

其次,基督教教士权力模式下对于黑人的身体欲望的抑制在很多人物身上都有体现。小说中的一对青年教友彼此心生爱慕,在生活中总是形影不离,年长的教士却以此为由,在教堂内当众对他们进行批判,一段美好的爱情就此被扼杀;此外,加布里埃尔自身身为一名传教士,不断压抑自己对性的渴求,娶了自己根本不爱的黛博拉为妻,将自己视作救世主,拯救“有罪”的黛博拉;而伊丽莎白则是在基督教义的规训下认为自己就应该默默承受苦难,以救赎自己未婚生子的罪恶。小说中的黑人教士主动将自己置于基督教教义的框架下,抑制作为人类生来就有的本源冲动和激情;同时,他们也在教会中扮演了“大家长”的角色。当任何教友的行为与基督教教义背道而驰,教士们就会毫不留情地对越轨行为进行批判和惩罚,以净化彼此的灵魂。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种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在黑人生活中根深蒂固,黑人在这样的双重重压之下很难获得作为身体的自我的完整。种族歧视带来的伤痛致使他们被仇恨所蒙蔽,逐渐走向幽闭和自我毁灭。而宗教的禁锢常常造成黑人对自身的困惑,他们怀疑宗教的指示,却又不敢跨越精神的雷池,只能徘徊于虚伪的宗教和真实的自我之间。

三、作为意识的自我

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于探究人的自我构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拉康以婴儿的早期心理发展作为切入点,论述了影响自我构成的原因。其中,拉康表明,“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由于自我本质的空虚性,它需要外在的他者不断地充实和肯定自己,家庭中的角色、社会中的地位、语言等都可以起到塑造自我的作用。主体既可能与他者建立起同一性的关系,又可能与他者建立起否定性的关系。拉康通过对病态人格主体的案例研究,发现当主体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镜像中理想的他者时,这种镜像反映出的是自我的虚无与缺乏状态,从而激起了主体的嫉妒、仇恨与焦虑,导致了主体在求同失败后的分裂人格。

小说中黑人扭曲的自我意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生活在种族歧视以及宗教禁锢这样一个作为“他者”的历史大环境中,黑人的潜意识里都认为黑色是撒旦的颜色,黑人生来就比白人低劣,所以有些黑人对于白肤色的追求几乎到达了病态的地步。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弗洛伦斯多年来一直试图通过使用各种品牌的美白面霜提亮自己的肤色。她鄙视自己的黑人同胞,认为他们粗俗、下贱,总是力图摆脱自己的黑人身份。黑人的社会中地位以及生存的历史语境塑造了他们对于自我身份的不认同感,直接造成了他们自我的畸变,阻碍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而在家庭关系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姐弟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异化。第一,父子关系的异化。约翰实际上是加布里埃尔的继子,而约翰自己并不知情,一方面,他憎恨将自己视作撒旦的孩子的父亲,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得到父亲的赞赏和认同;而加布里埃尔虽然承诺伊丽莎白会好好待她的孩子,但实际上却把约翰当作是受诅咒的恶魔,经常对其毒打美名其曰“将他的罪恶打出他的身体”,他把自己受诅咒的恐惧加之于小约翰身上。父子之间应有的爱和尊重被厌恶、怀疑所代替;第二,夫妻关系的异化。在加布里埃尔的两段婚姻中,他并没有真正承担起丈夫的责任,扮演的始终是救世主的角色。黛博拉因为16岁遭遇的暴行而被认为失去了做为女人的权利。这在加布里埃尔看来是一种“上帝神秘的惩罚”,他认为是上帝将黛博拉赐予他,让他承担起拯救她的重任。同时,他们的结合将是一场神圣的结合,会帮助他获得拥有虔诚的基督徒的血统的后代。同样的,面对伊丽莎白,这个与理查德私奔到纽约且生下约翰的身陷罪恶的女人,加布里埃尔依然认为是“上帝之手”送他来到她的身边,帮助她洗清身上的罪恶。加布里埃尔把与妻子的结合当作是基督教上帝的指引,他们之间也没有夫妻应有的相爱与和睦;第三,姐弟关系的异化。从加布里埃尔出生开始,身为姐姐的弗洛伦斯就不得不照顾起弟弟的饮食起居,成为弟弟的全职保姆。可以说,加布里埃尔占据了弗洛伦斯渴望的一切资源,所以弗洛伦斯对弟弟的恨意是从小就开始积聚起来的。这也可以解读成是男权占主导的社会根源导致的悲剧。而弟弟加布里埃尔对于姐姐弗洛伦斯的态度则是漠不关心,只会一味责怪姐姐抛弃病榻上的母亲独自前往纽约,并对她的选择嗤之以鼻,从未探究过她这么做的深层原因。

四、总结

本文利用福柯的身体观、拉康的镜像理论论述了《向苍天呼吁》中黑人角色作为身体的自我、意识的自我被破坏的原因,点明了黑人始终无法认同自己黑人的身份,压抑自身的种种欲望,始终生活在宗教的桎梏中,难以达到完善的自我。解决自我问题最重要的是黑人能够解除与自我的对立,解下宗教赋予的精神枷锁,将基督教义中压迫人性自我意识的部分剔除,正视自己的黑人身份,认识到自己是与白人同等的存在,重新确立对自我身份感的认同;其次,要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应该摆脱种族对抗的模式,在鲍德温提倡的“爱”和“理解”的原则下,为民族的和谐与融合作出努力。鲍德温为种族融合所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只是种族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更恰当的方式出现。

参考文献

[1]衡学民.试析詹姆斯·鲍德温小说《向苍天呼吁》中主人公约翰的身份认同[J].咸宁学院学报,2010,(4).

[2]李鸿雁.解读詹姆斯·鲍德温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圣经》原型[J].东北大学学报,2008,(7).

[3]张雷.福柯的身体观[D],东南大学,2017.

[4]詹姆斯·鲍德温.向苍天呼吁[M].霁虹宏译.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5]周小仪,拉康的早期思想及其镜像理论[J].外国文学,1996,(3).

[6]谭惠娟.黑人性神话与美国私刑——詹姆斯·鲍德温剖析种族歧视的独特视角[J].外国文学,2007,(5).

[7]许玉军.美国非裔文学的宗教主题及其功能[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