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教育学专业,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改变,稷下学宫作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成功案例,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本文通过对稷下学宫成功教学点的探析,寻找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益方。
关键词:稷下学宫;办学思想;高等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84-02
一、稷下学宫的办学概况及性质
(一)概况
“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成果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从稷下学宫的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看,稷下学宫完全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二)性质
1.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凡游学者皆来者不拒的“包下来”的做法,非由官办而不能行。同时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同时,稷下学宫的教学活动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齐国官方并不多加干涉。齐国统治者只是为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创造物质条件,各家各派在学术上的发展是自己的事。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讲学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各派学习者定期举行演讲、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会)与稷下先生积极著书立说互为因果,互为表里,共同创造着稷下学宫的辉煌。
二、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一)学术自由
1.“不治而议论”。所谓“不治而议论”就是说稷下先生可以在不担任具体职务也不加入官僚系统的情况下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评论。田齐政权创办稷下学宫的目的就是号召各派学者对齐国实现统一霸业作理论探讨和营造舆论氛围。“不治而议论”不仅使学者可以专心著述言治乱之事,而且使稷下先生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
2.容纳百家,兼收并蓄。在稷下学宫,各家各派的主张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讲学,不搞一言堂,稷下先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在论辩中诸学派之间相互吸收与进步。这样以来,稷下学宫吸引了诸多学者,不仅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齐国的社会地位。
3.学术地位平等。在稷下学宫内,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统治者不以自己的喜好而横加抑扬,而是平等对待,放开手让诸派在平等的竞争中得到发展。
(二)待遇优厚
不仅教师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而且徒随师贵,学生的待遇也依教师的身份而定。
1.物质待遇。齐宣王曾赐各派学者76人“上大夫”头衔,给他们修建高大的住所。还将淳于髡、孟轲、荀况还被尊为卿。那个时候孟子出趟门都差不多有十几辆车跟着,学生上百人,十分风光。一般来讲稷下先生官职的高低、俸禄的多少将随其学术水平、个人的名望资历,以及带徒弟的多少等多种因素而定。
2.政治待遇。“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很高政治待遇。稷下学者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由于采取了尊师重教,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本国人才的外流,而且还络绎不绝地吸收天下名士来稷下讲学,使稷下学宫成为人才荟萃的场所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三)教学方式具有较大的优势
1.稷下学宫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等,采取松散型管理的办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完全由稷下先生自己做主,自己安排。
2.在稷下的受业者,也不囿限于听自己老师的课,可以自由选择,去听别的稷下先生的课。
3.稷下学宫在教学上还实行“期会”制。这种“期会”,可能是定期举行的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辩论会之类,“期会”进行的活动包括演讲和辩论两种。从有关记载上看,稷下学宫的“期会”,是一种常规性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全校师生与四方游士皆可自由参加。通过演讲,各家各派都获得向社会公开自己学说和观点的机会。通过辩论,各派之间百家争鸣,互相设疑问难,活跃了学术气氛,体现了充分的学术平等,大大提高了稷下学宫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这种自由而又不失良好学风的气氛,不仅使稷下先生在教学上很大的自主权,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
三、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努力培养宽松的学术氛围,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真正的服务社会的人才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对整个国家发展乃至全世界的进步都有着不可估计的影响,而搞好高等教育的学术氛围是首要的条件。现实的高等教育情况是,在大多数的学术及思想交流中,以纯学术的交流较多,涉及国家经济,政治等政策方面的甚少。而且在交流中,只是某个专家一味地述说着自己的认知和学说,然后快结束时针对别人的提问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讲学者的思想没有或不敢提出不同点,而是顺着讲学者的思想提问,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还让尊师重教变相进行,大大阻碍了学术的进步。因此,我认为,对那些不违反相关法律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给予那些议论时政的学者及学生们一定的空间,并在一些具有严肃性和重大性的决策方面可以征取他们的意见。此外,采取相关措施鼓励研究冷门学术的学者走上讲台,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而且,鼓励学生在与老师以及知名学者的沟通交流中大胆地提问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维。
(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教风和研风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学,培养学生,然后是搞学术研究,由此要建立一种兼顾提高教学成果和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成果和学术研究有成就的教师要予以不同的奖励,区别对待。
1.要减少对“走穴”教授的聘请,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本校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逐渐走入“名师”的轨道,这样更有利于本校教师综合实力的提高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要适当对本校教师的成就及影响进行宣传,以期提高教师和学校的知名度。
2.要鼓励教师关于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供别人或下一代参考和阅读的具体形式,如著书,发表论文、与别人进行论辩等等。但坚决杜绝为评上教师等级而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三)整合传统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1.端正某些教师尤其是选修课和公修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能以应付的态度来教学。挑选教学方式新颖、有扎实专业基础、能很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教师作为公修课和选修课教师,以激发学生对公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减少学生的逃课率,降低公修课和选修课的功利性。
2.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去听其他专业的课程,这样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各科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碰撞出火花。
3.重视辩论对学生思想的启发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小型上来说,各专业内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辩论,生生之间的辩论;大型上可以进行校与校之间的辩论,这样的辩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提高了学生敢想敢说的勇气和能力,还促进了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⑤①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林小艳,刘杰.从稷下学宫看高校教风学风建设[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1期
[3]王璐.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精神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启示[J]..许昌学院教育科学.2005
*作者简介:任婷婷,女,(1987.9—),汉族,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教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