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涛(河南滑县理工学校,河南安阳456474)
摘要:对小麦冻害发生的症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提出小麦冻害防御对策,包括提高播种质量,采取措施抑制小麦冬前旺长,针对实际情况采取防冻措施,及时对冻害田进行补救等内容,旨在为小麦冻害防御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小麦;冻害;类型;症状;防御措施
近年来豫北麦区发生了小麦冻害,导致减产,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冻害与寒潮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但冻害也与品种、播期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应及时采取科学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使小麦生产趋利避害,达到高产稳产。
一、易受冬季冻害的苗类
小麦冻害发生的严重程度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麦苗冬前的叶龄有关,也就是与麦苗越冬时的壮、旺、弱程度有关。一般来说,适期播种的麦苗生长健壮,抗寒能力较强。从小麦单株个体来分析,日平均气温达到0℃小麦开始进入越冬期时,冬性品种主茎有6叶或6叶1心,单株有5~7个分蘖,7~10条次生根;半冬性品种主茎有6叶,单株有3~5个分蘖,5~7条次生根;春性品种主茎有5叶或5叶1心,单株有2~3个分蘖,3~5条次生根,可视为壮苗,抗寒能力较强。叶龄高于上述指标的旺苗,抗寒能力明显降低;叶龄略低于上述指标的一般苗,抗寒能力也较好;叶龄显著比上述指标低的弱苗,抗寒能力较弱,但是比旺苗好。以下苗类抗寒能力较弱,冬季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应该加强冬前管理,增强抗寒能力,防御冬季低温冻害。(1)播种过早的旺长苗;(2)播种过迟的无分蘖的独脚苗;(3)密度过大的无分蘖的弱苗;(4)整地粗放、垡块架空的吊根苗;(5)烂耕烂种的湿僵苗;(6)播种过浅的漏籽苗;(7)排水不良的水渍苗;(8)土壤肥力不足的黄瘦弱苗;(9)氮肥过多的旺长苗;(10)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苗;(11)土壤干旱造成的失水苗;(12)播种过深的弱苗。
二、冬季小麦冻害的症状
冻害较轻麦田麦株主茎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兰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小麦春季冻害分早春冻害和晚霜冻害两种类型。生产上后者发生较多,且受害重。晚霜冻害是晚霜引致突然降温,对小麦形成低温伤害。尤其是暖冬年份,播种偏早、播量偏大的春性品种,受害重。北方的小麦冻害,常发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其为害程度与降温幅度、持续时间、降温陡度有关。降温幅度和徒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受害重。生产上出现霜冻分平流霜冻、辐射霜冻、混合霜冻三种。平流霜冻是指北方冷空气入侵后,引起剧烈降温。对地势高、风坡面小麦为害重。辐射霜冻是在晴天无风的夜间,地面幅射强烈时,近地表急剧降温时产生的。它对低洼、河谷、盆地的小麦为害重。混合霜冻是在天空中有浓云密雾或含水量较大情况下,因地表散失热量反射,减少地面热散失,当天气转晴后,风平浪静,夜间地表温度突然下降,易形成混合霜冻。这种霜冻侵袭范围广、发生次数多,为害严重。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特性,进入拔节后,抗寒性明显下降。突然降温后麦株体温下降到0℃以下时,细胞间隙的水首先结冰。如温度继续降低,细胞内也开始结冰,造成细胞脱水凝固而死。
三、小麦冻害类型
小麦遭受冻害的外因是越冬条件不利,内因是本身抗寒能力差,按小麦冻害发生的时期和特点可分为4个类型。
1、初冬温度骤降型
小麦越冬初期(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小麦的幼苗未经过抗寒性锻炼,抗冻能力较差。突遇日平均气温骤降10℃以上,最低气温低于-10℃以下的天气时,一些苗质弱、整地差、土壤空隙大及缺墒的麦田叶片迅速青枯,早播旺苗可冻伤幼穗生长锥。
2、冬季长寒型或越冬交替冻融型
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冬季持续低温并多次出现强寒流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致使小麦受灾。该型有2种情况,一是由于长期受严寒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的小麦地上部严重枯萎甚至成片死苗;二是进入越冬期的麦苗因受气温回升的影响其生长锥萌动,而萌动后的麦苗因抗寒力下降,此时如遇降温则极易造成冻害、死苗。
3、早春温度骤降型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2月下旬至3月中旬),返青后麦苗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如遇寒流侵袭则造成死苗。
4、春末晚霜型
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间(3月下旬至4月中旬),该期间的小麦生长旺盛,抗寒力很弱,若遇气温突然下降极易形成霜冻。
四、豫北地区小麦冻害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
近年来的暖冬现象使小麦在越冬初期的日均温度较常年偏高2~3℃,冬前的高温造成了小麦不同程度的旺长,而越冬期间或越冬期过后温度骤降至-10℃左右,随后低温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强降温及持续的低温天气使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小麦遭遇冻害。
2、品种因素
由于近几年的暖冬,许多农民选用了一些春性强筋优质小麦如郑麦9023、豫表34等,这些小麦品种在生产上表现优异但是其抗寒能力却较差,为此也增加了发生冻害的风险。
3、播种因素
豫北地区小麦的适时播种日期在10月中旬,而这时往往会出现连阴雨或干旱天气,为了能使小麦种下地,农民很难做到适时播种。如早播将造成麦苗前期旺长,特别是种一些春性、弱春性品种播种偏早,且播量不减,使小麦的出苗情况普遍较好,造成麦苗旺长。
4、耕作因素
部分农民为抢墒播种,大多数地块整地粗放,造成麦苗落土较深,形成弱苗;田土坷垃大,不利于根系下扎,麦苗素质差,同时冷空气易侵入土下,冻伤根系;覆土不匀,形成露籽苗易受冻害;三沟不配套,排水不良,易发生冰冻现象,造成死苗。再之,由于急于播种,一些农民采用撒播方式,麦苗根系入土较浅,分蘖节露在地表,雨雪后,由于气温骤降,形成凌抬现象,拉断麦根,冻死分蘖,从而导致小麦冻害发生。
5、肥力因素
部分农民在农业种植上过多依赖化肥或因图省事在小麦播种时施肥量过大且将氮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造成小麦冬前旺长,极易发生冻害。而冬前缺肥的田块,麦苗幼苗黄瘦,叶片小,生长缓慢,分蘖少,积累的糖分少,不耐冻,在气温骤降时易受冻害。
6、田间管理因素
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农民往往对种下地的小麦疏于管理。也有一些农民急于外出打工在刚将小麦种下地后就匆匆地远离家而去,致使小麦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缺乏管理,对于麦田受旱受涝、麦苗旺长等不能及时处理,这也给以后的小麦冻害埋下了隐患。
五、预防冻害的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
豫北麦区宜种半冬性品种和抗寒性较好的春性品种,适当限制抗寒性差的春性品种的种植面积,以免冬前拔节,降低抗寒力,遭受冻害。
2、合理安排播种期
豫北麦区容易发生寒潮降温的地区,选用小麦品种时要用2个或2个以上不同特性的品种,并且要合理安排小麦播种期。在冬季容易经常遭受寒潮袭击的地区,要严格掌握春性品种的合理播种期,不能早播,适当晚播,以防止发生冻害。
3、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降低冻害程度
小麦冬前壮苗的植株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多,植株土壤上部器官和分蘖节的细胞含糖量高,在低温情况下,细胞不易结冰,具有较强的抗寒力。培育壮苗的主要措施有培肥地
力、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和配方施肥等。
4、加强田间综合管理,控旺苗促弱苗,安全越冬
对已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如壮丰安、麦业丰等,用量为450~600mL/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可有效延缓麦苗生长。用有机肥、泥杂肥、粉碎的作物秸秆覆盖,有保暖、防冻、保苗安全越冬的效果。对于晚播小弱苗、独脚苗、渍害苗、药害苗、底肥不足的麦田,可在冬前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0~225kg/hm2,促进小麦生根、长蘖,有利于苗情转化。
六、冬季冻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发生冻害后的麦田不能轻易毁掉改种其他作物。在一株小麦中小分蘖和小分蘖的蘖芽经过肥水促进可以生长发育成能成穗的有效分蘖。采取的补救措施如下。
(1)及时追施氮素化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主茎和大分蘖已冻死的麦田,在田间解冻后追施尿素150kg/hm2,要求开沟施入,缺墒麦田对水施用。到小麦拔节期再结合浇水施拔节肥,施尿素150kg/hm2。
(2)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无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3)豫北麦区要做好受冻麦田的清沟排渍工作。对受冻的小麦,要注意养护受冻小麦的根系,增强其吸收养分的能力,以保证叶片恢复生长和新分蘖的发生以及成穗需要的养分。
(4)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受冻麦田由于植株体内消耗的养分较多,后期容易发生早衰。在春季第1次追肥的基础上,看麦苗生长发育状况,按照麦苗的需要,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追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粒重,争取把冻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小麦当年产量。
[1]师生波,许大全冬季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对温度响应方式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报,2000,(1):69~74
[2]王林中,冬小麦畸形苗的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09,(12):25~25
[3]林晓梅,岳耀杰,苏筠,我国冬小麦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价——基于作物生育阶段气象指标[J],灾害学,2009,(4):45~50
[4]赵雪飞,王丽金,李瑞奇,李雁鸣,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6):1004~1009
[5]王玉堂,小麦冬季巧管理[J],北京农业,2009,(12):37~37
[6]赵文庆,武金燚,冬小麦死苗成因分析与生产对策[J],农业科技通迅,2009,(1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