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飞WANGJun-fei曰付明FUMing曰李淑艳LIShu-yan
(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2)
(Heilongji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150022,China)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学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成为通识教育的目标。文章在对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针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强化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策略。
Abstract:Totrainstudentsbecomethickfoundation,widecaliber,heavyapplication,strongskills,all-rounddevelopmentofmorality,intelligence,body,withthespirit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ialspiritofhigh-qualityapplication-orientedtalents,featuresappliedundergraduatecollegesmustincludegeneraleducationandtakeitasthegoal.Basedonanalyzingtheproblemsintheimplementationofgeneraleducationcurriculum,thispapermainlyproposesfouraspectsstrategiesofclearingobjectives,adjustingthecoursestructure,improvingcurriculumcontent,strengtheningmanagementmechanismaccordingtothecurriculumconstructionofgeneraleducationelectivesinfeaturesappliedundergraduatecolleges.
关键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
Keywords:featuresappliedundergraduatecolleges;generaleducationelectives;curriculu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院G640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7-0296-03
1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最早要追溯到欧洲,在美国形成和发展,其英文为“GeneralEducation”。而通识教育还可以被称为“素质教育”、“一般教育”或者“普通教育”。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以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从三个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的阐述为主要内涵。其认为通识教育是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的教育[1]。由此可见,通识教育不是一种专业教育,它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或者说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仅仅注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从高雅的情趣、完整的人格、完美的人性诸多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
2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为我们认识通识教育发展的主要渠道,在教育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构建通识课程体系的核心工作。由于通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是1995年随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才开始兴起的。因此,较海外的发展,显得极其不成熟,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下面,我们着重对通识教育选修课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2.1课程目标不明确
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明确课程目标,这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发展,使得国内一些重点大学都确立了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但是大多数高校的课程目标并不明确,使得通识教育体系相对散乱,导致课程不够稳定、连贯,而且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就导致与通识教育最初的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2.2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们所说的课程结构通常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课程种类在设置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但是在高校由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不明确,导致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2]。主要表现在:淤选修课时偏低。由于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对高校课程的干预,使得很多高校的同时教育必修课比例较高。于课程基本构成不规范。高校课程目标不够明确,就导致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差,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缺乏内在逻辑,而统称我们注重的实用类的、技能类的和知识类课程偏多,思考类和结合类的课程偏少。
2.3课程内容不系统
通识教育主要培养的目标,就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教育主体能够施以自由、完善和全面性的教育,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广博文化知识和较坚实基本能力的人才。为了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都合格的人才,为其终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反映通识教育所存在的基本思想和目标。但目前就我国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通识教育开始的选修课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普遍存在的重视工具性、实用性的思想就会忽视基础性、综合性的思想,我们在很多时候只重视文理渗透等学科表层的知识,却没有真正关注到人格培养和情操熏陶等更深层面的精神层面。而教师在选择授课的内容的时候,更多的是重视自身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等的终身发展所起到作用。但是,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一门所谓的选修课,就删减一些专业课程的内容或者根据社会热门的事情,随便找些知识进行拼凑来传授给学生。这样选修课并不能合理整合补充专业课,使得学生并不能更好的掌握一些课外的知识,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根本不能很好实现。
2.4课程管理不成熟
科学地有效地管理是对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最重要的保障。就我国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管理工作发展还不够成熟。淤缺乏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管理。通常,我们所说的通识教育管理工作既科学又极为复杂,是一个较为系统性的工作,其科学性主要是对课程目标的设立、课程结构的规划和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的体现。也是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基础,做好通识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同时,我们要有专门的人复杂大量繁琐的事务性课程开设工作,以此使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由于我国目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我国现有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很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准入制度、教师开课的激励机制、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等不健全方面;许多学校低职称教师申报课程多而高职称的教师申报课程较少;导致上课的教师,教学水平低的教师上课较多,教学水平高或者教学名师课上得少;被迫完成工作量的教师多,积极主动承担选修课的教师少。同时,缺乏优秀的教师团队,许多课程的教学出现断层。目前,我国除了复旦大学设立了复旦学院专门负责通识教育,其他高校都放在教务处的某一个科室。教务处由于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繁多,不可能有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管理,势必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工作的弱化。
盂考核方式不科学。科学客观的考核方式,主要就是为了确保课程质量是否合格。就我国目前特有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主要考核制度,就是沿用原有的传统必修课程的“以书本知识为主,以考试分数为主”模式,但是这些都缺乏真正对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考核。通常只是走下形式的做套题然后就算合格,这种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的完成任务式的考试,只是助长学生逃课、混学分等风气,不能真正学到知识。
3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改革策略
3.1明确课程目标
淤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要明确课程目标,首先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明确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性质、功能和作用,充分认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其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基础作用,摈弃通识教育选修课只是主干课程以外的、提高学生兴趣和扩大知识面的额外课程或“锦上添花”课程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通识教育理念。于围绕着通识教育目标,完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目标。一般来说,通识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培养现代社会中合格的“公民”和“人”;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具有较强的能力素质[3]。那么,通识教育选修课目标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确立,既要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关怀民生、达济天下的情怀,又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可偏废任何一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目标研究,要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区域文化特点,制定出切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并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地位与作用。
3.2调整课程结构
淤调整课程结构,增大选修课程比例。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因而挤压了学生自由选修的空间和时间。为此,我们可以适当调整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减少必修课的学分数,扩大选修课的学分数。具体可以将工具型、技能型课程列入选修课,开成系列的组合课程,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如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技能型课程就可归为选修课,高等数学可以改为数学精神与方法、魅力数学、数学文化等系列组合课程,大学语文可以开成经典诵读、中华诗词之美、四大名著赏析等系列组合课程。这样既给学生挤出了一定时间,又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学习的效果也更好。
于逐步设置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调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例,使二者达到平衡。国内外优秀大学通识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约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为16.5%。这样,麻省的文科毕业生具有相当扎实的科学知识,而理科毕业生则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哈佛大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约占学生学分总量的三分之一[5]。我国复旦大学也设立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核心课程模块,每一课程模块都开出几十门课程,为学生搭建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受师资等原因的限制,核心课程的建设难度较大,但可以逐步建设。可以先根据自身条件,集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课程,鼓励多开设自然学科课程,在自然学科课程的通识教育中多关注并尊重人文科学领域的问题,并逐步增大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对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的匮乏问题,可以通过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省会城市本科院校之间、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师资共享,以及引进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加以解决。只有将人文与科学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备的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3.3完善课程内容
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主要指对学生进行“人”的培养和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普遍存在“实用化”、“技能化”和“肤浅化”的现象,与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相违背。为此,我们应紧紧围绕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一是加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顶层设计,精心设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方案,加强对培养学生成为“完整人”和“合格公民”有关课程开发,为学生成人、成才搭建起合理知识结构。二是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特点、学科发展、教育资源和地方文化特色、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需求、爱好、特点等,合理规划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强调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基础性、综合性、广博性,减少偏向实用型和专业化的课程,增加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的课程,设置多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综合课程,开设一些涉及文理边缘学科以及新型综合学科,注重古今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同时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的课程。
3.4强化管理机制
淤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由于我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除复旦大学外),基本上都将管理权放在学校教务处,致使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存在许多缺失。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或我国港台高校的模式,设置相应的专门机构统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选课报名、教师安排、资源配备、学生评定、活动组织、成绩管理等一切事务。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如果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有困难的话,也可将管理权限下放到教务处。但是,教务处必须落实专门的科室负责,配备专门的人员,划拨专项经费,专职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而不是在有许多教务管理工作的同时兼管该项工作。只有这样,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有专职管理人员,有专项建设经费,有专一的管理任务,通识教育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才可以得到弥补。
于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制度建设上还很不健全,尤其是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制度机制,致使许多优秀的教师没能加入到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行列中来。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教师任课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提高课时津贴、教改立项优先、教材出版资助、精品课程立项与建设、奖励优秀课程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教师良性循环机制,实施教师能上能下制度,不断吸纳优秀教师加入,淘汰不合格教师。三是打造教师团队,形成教学梯队。设立通识教育选修课专项基金,对教授、名师和教学团队申报课程的,通过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以逐步改变低职称青年教师申报课程多、教授和名师申报课程少、开课教师之间缺乏联系与合作的现象,并逐步培养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过硬、深受学生欢迎的老中青教师梯队。四是加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师的培养。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通过经验交流、名家讲座、主题研讨、集中培训、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对从事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逐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师队伍。盂完善课程考核制度。一是要明确通识教育选修课考核目标。考核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中合格的“公民”和“人”,以及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因此,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考核,应该紧紧围绕着教育目标,着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考核,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教育目标。二是改革通识教育选修课考核内容。课程考核内容的改革是课程考核改革的核心。为此,应该拓展课程考核的范围,改变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笔记的现象,扩大考核的知识面;应该改变考核的侧重点,把对以学生记忆性为主的考核侧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上来;应该丰富考核的题型,增加题型设计的灵活性。三是改革考核方式。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考核也应该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采取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动态考核模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品行、情操等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援
[2]焦炜.我国高等教育通识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援当代教育科学,2012(3)援
[3]李楠等.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援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援
[4]蒋宗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J]援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援
[5]贾永生.简析“哈佛模式”[J]援中国高等教育,1999(4)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