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

王兵

四川省高县中医医院645150

摘要:目的:探究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次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入对照组、研究组,分别采取传统手术与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数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数量均短(少)于对照组,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上具有比传统手术更强的疗效。

关键词:静脉腔内激光手术;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therapeuticeffectofintravenouslasersurgeryonvaricosesaphenousveinsoflowerlimbs.Methods:inMay2017tomaythefollowingyearadmittedduringtheperiodof80casesofpatientswithgreatsaphenousvaricoseveinsoflowerlimb,randomlyassignedintocontrolgroup,theteamwiththeenvelopemethod,respectively,adoptsthetraditionalsurgeryandthevenouslumenlasersurgery.Theoperativetime,hospitalizationtime,numberofincisionsandincidenceofcomplications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operationtime,hospitalizationtimeandnumberofincisionsinthestudygroupwereshorter(less)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nd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intravenouslasersurgeryismoreeffectivethantraditionalsurgeryinthetreatmentofgreatsaphenousvaricoseveinsinlowerextremities.

[keywords]intravenouslasersurgery;Varicosesaphenousveinoflowerextremity;Clinicaleffect

大隐静脉曲张在血管外科中较为常见,这种疾病可使患者出现下肢皮肤色素沉着、动作异常等临床表现,随着病情不断发展还可使患者出现下肢肿胀、酸痛、麻木,皮肤湿疹样改变,更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瘀血性溃疡,对生活与工作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若曲张的静脉破裂甚至会引发大出血,使患者失去生命。对于此病,临床的传统方法是高危结扎剥脱术,这种术法创伤大、切口数量多、容易留下疤痕、患者恢复较慢、病情易复发,对此临床尝试静脉腔内激光手术进行更加微创、有效的治疗。本文选取2017年5月至次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试探究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次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入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均有40例患者。具体资料如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2岁到68岁,平均(50±18)岁;病程1年到5年,平均(3±2)年;单侧32例,双侧8例。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3岁到67岁,平均(50±17)岁;病程2年到4年,平均(3±1)年;单侧35例,双侧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长短、病变状况等资料,P>0.05,差异全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对比可正常进行。

纳入标准:①年龄不超过80岁;②下肢深静脉通畅且血液回流正常,浅静脉曲张;③CEAP分级为2级至5级;④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存在行走障碍,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动脉闭塞的患者;③有手术禁忌症,因全身状况或心、肝、肾严重疾病而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④有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⑤患有浅静脉炎且反复发作者[2]。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高危结扎剥脱术,医护人员为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随后高位结扎患者大隐静脉的根部,从起点——内踝切断大隐静脉处插入剥离器,自远心端推送向近心端,直至终点——腹股沟切口处。抽搐剥离器并剥脱大隐静脉,给予压迫止血,将切口缝合并为整个患肢进行包扎。

研究组在高危结扎大隐静脉的基础上进行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其具体操作为:同样由医护人员为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随后在患者腹股沟韧带以下1厘米处取一条长度在2厘米左右的切口,将皮下组织逐层切开,寻找大隐静脉的入股静脉点,随后在此处向下5毫米出将大隐静脉结扎。然后,在内踝前上方的大隐静脉穿刺,使用18号套管针,穿刺完毕后将导丝置入,直至到达大隐静脉的高位结扎处,随后将穿刺针拔出,向套管针内置入激光光纤导管,使其进行静脉。之后,将超滑导丝撤出,将5毫升的肝素钠注入到导管中,将光纤置入光纤导管中,使光纤的头部达到大隐静脉的血管结扎处,在确保其放置合理后,调节激光发射器模式为Repeat模式,设置功率为12瓦,脉冲时间、间隔时间1秒,启动意大利优福通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以激光凝闭大隐静脉,再以5毫米/秒的速度将导管与激光光纤撤回。撤回后,按压大隐静脉主干至踝部,使静脉壁闭锁。若施术过程中因静脉迂曲而无法一次性完成穿刺插管操作,可分次进行;若顺向穿刺难度高则行逆向插管,若曲张静脉与皮肤的连接过于紧密,可在注入生理盐水后再进行激光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数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所有数据使用19.0版的统计学软件包SPSS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使用(n,%)的形式表示,检验卡方值。计量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数量均使用()的形式表示,检验t值。两组的数据若经统计学计算为P<0.05,那么则有统计学意义存在于分组结果中。

2结果

2.1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数量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切口数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数量的对比()

3讨论

大隐静脉是长度最大的皮下浅静脉,其以足背内侧为起点,沿着腿部延伸,直至达到腹股沟处,一般而言,大隐静脉曲张多发生于小腿内侧,但是若是不及时治疗将会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发展至大腿内侧。大隐静脉曲张在早期会使患者的下肢浅静脉出现蚯蚓状的预期,长坐久站时会产生双腿算账疼痛感,但是随着病情发展到后期,血液循环不畅会使患者的下肢皮肤皮肤下出现硬结,其皮肤也会出现萎缩、瘙痒脱屑或色素沉着等表现,若继续发展便会形成溃疡与湿疹样改变。事实上,就生理角度,大隐静脉曲张可引发曲张静脉破裂或血管性浅静脉炎等并发症,而从心理角度而言,大隐静脉曲张引起的蚯蚓状迂曲血管会给女性患者的小腿美观度带来影响,使其产生负性情绪。因此,临床需要采取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3]。

本文中对照组选择了“高位结扎剥脱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选择了“静脉腔内激光手术”进行治疗,从结果中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切口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5%,也远远低于对照组30%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见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更加安全有效。其原因在于:“高位结扎剥脱术”为大隐静脉根部采取高位结扎,以剥离器剥脱大隐静脉,其创伤大、切口数量多且并发症多,缺点明显[4]。而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其手术切口小且切口数量少,其可以在直视下准确掌握光纤位置,避免误入股静脉,更加安全;并且其利用激光热反应来使静脉内膜、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可以使管腔永久闭合,同时还能促进管壁纤维愈合,因此不必担心静脉曲张复发;并且其不会如高位结扎剥脱术那样有可能损伤到隐神经,因此患者术后不会出现小腿内侧皮肤感觉减退等并发症[5]。

结语:

静脉腔内激光手术与传统的高位结扎剥脱手术均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术法,但是后者创伤大、患者恢复慢,应用效果有限;而静脉腔内激光手术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因此更为医患所青睐,其临床应用价值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杨伟高.腔内激光治疗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1):43.

[2]孙和平,王琛,徐小盛.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57-60.

[3]孟云峰.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02):159-160.

[4]陈澄.腔内激光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39(01):39-41.

[5]金一琦,徐国雄,黄剑,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9(0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