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室山东枣庄277100
摘要:本文对枣庄地区2000例遗传咨询者进行外周血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备,G显带核型分析,共检出异常核型175例,异常率为8.75%(175/2000),异常核型涉及到三体型、单体型、罗伯逊易位、不平衡重排等。受检者中不良孕产史1125例,检出异常核型89例,占异常核型的50.86%(89/175);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356例,异常核型54例,占异常核型的30.86%(54/175);不孕不育469例,异常核型32例,占异常核型的18.26%(32/175)。结果表明,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不良孕产史、智力低下、不孕不育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与D、G组短臂变异和Y染色体长度变异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应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
关键词:遗传咨询;染色体核型分析;不良孕产史;智力低下;不孕不育
Abstract:Zaozhuang2000casesgeneticcounseling’speripheralbloodcellculture,conventionalpreparationofchromosomeandGbandingkaryotypewereanalysed.Itwasfound175casesabnormalities,abnormalitiesfrequencyfor8.75%(175/2000),abnormalkaryotypeinvolvestrisomy,haplotype,Robertsoniantranslocation,andunbalancedrearrangement.1,125casesofadversepregnancyhistorysubjects,detectedabnormalkaryotype89cases,accountingforabnormalkaryotype50.86%(89/175),andvaryingdegreesofmentalretardation356cases,detectedabnormalkaryotype54cases,accountingforabnormalkaryotype30.86%(54/175),infertility469cases,abnormalkaryotype32cases,accountingfor18.26%oftheabnormalkaryotype(32/175).Karyotypeanalysisforadversepregnancyhistory,mentalretardation,infertility,diseasediagnosisisimportant,andinterrelatetoD,Ggroupoftheshortarmofvariation,andthelengthoftheYchromosomevariation,theseshouldcauseclinicalattention.
Keywords:Geneticcounseling;Karyotypeanalysis;Adversepregnancyhistory;Mentalretardation;Infertility
染色体病是遗传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染色体异常可引起多种疾病及临床症状,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原来威胁人民健康的一些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而遗传病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我院遗传室自2002年1月—2012年1月,10年来接诊遗传咨询者2000例,行外周血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备、核型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0例遗传咨询者主要来自我院生殖中心、妇产科、儿科,少部分来自外院转诊。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遗传室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制片、G显带,每例计数20个分裂相,有嵌合体者计数100个分裂相,根据国际人类染色体命名系统,确定异常染色体核型分裂相标准,至少分析5个核型。
2结果
2000例被检者中,共检出异常核型175例,其中结构异常65例,占37.14%,数目异常78例,占44.57%,性别异常32例,占18.29%。175例异常核型中,不良孕产史89例,智力低下54例,不孕不育32例。
3讨论
在2000例被检者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发现异常核型175例,异常发生率为8.75%(175/2000),这与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1]。在175例异常核型中以不良孕产史所占比率最高,为50.86%(89/175);智力低下次之,为30.86%(54/175);不孕不育最低,为18.26%(32/175)。
3.1不良孕产史与染色体异常核型。本组对习惯性流产、死胎、生育过畸形或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夫妇共计1125人进行染色体检查。检出异常核型89例,异常率为4.45%(89/2000)。这是优生咨询中的主要群体,占被检者的56.25%(1125/2000)。检出的异常染色体中平衡易位占首位(41例,46.07%(41/89)),平衡易位是不良孕产史夫妇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这与国外学者的报道一致[2,3];臂间倒位18例,(20.22%(18/89)),性染色体嵌合体15例(16.85%(15/89)),大Y染色体15例(16.85%(15/89))。
由于平衡易位携带者无明显遗传物质丢失,故表型一般正常,但这样的个体在其配子发生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会产生带有异常染色体的精子或卵子,而使后代出现染色体异常,破坏基因平衡,从而导致自然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畸胎等。倒位分为臂间倒位与臂内倒位,临床上以臂间倒位多见,臂间倒位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理论上形成4种配子,1种正常,1种倒位,其余两种部分重复或缺失。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由于破坏了基因平衡表现为反复流产、畸形、死胎等妊娠结局。易位将导致不良孕产史已被公认,但9号染色体的臂间倒位对流产的影响认识不一,有的学者认为9号染色体的臂间倒位是一种正常的形态变异即染色体的多态现象,这些倒位的发生率随种族而异[4]。本文通过对1125例不良孕产史的染色体检查发现,18例臂间倒位中有11例是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而且均有流产、死胎史,因此认为inv(9)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导致流产、死胎等。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导致流产、死胎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本组对1125例不良孕产史患者的染色体检查中发现15例性染色体嵌合体,均表现为流产、死胎等现象,性染色体嵌合体可引起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或在分裂后期迟滞,导致子代为单体、三体等。有关Y染色体长度变异是否与流产有关,国内外学者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Y染色体长度变异是多态现象,无临床意义。本文对1125例不良孕产史患者的染色体检查发现的15例大Y染色体中,有9例其妻表现为流产,所以作者认为Y染色体长度变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多态现象,它与生育异常有一定的关系。
鉴于以上各种原因,作者认为对有过不良孕产史的夫妇有必要做染色体检查,这不但有利于明确病因,而且为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考虑到反复流产会给孕妇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而畸形儿又会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如果条件许可,新婚夫妇都应做染色体检查。
3.2染色体异常与不孕不育。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均可引起不孕不育,本组对469例不孕不育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检出异常核型32例,在检出的异常核型中性染色体异常占多数,其次是结构异常。无论是数目异常还是结构异常,由于不能生成正常配子,或生成的配子是单体或三体,因而不能存活,而在男性不育患者中又以小Y为主。本组检出9例小Y患者,经C带证实,Y染色体长臂远端异染色体均存在。已有研究证明Y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点区域的无精子症因子AIF区域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我们对9例小Y不育患者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9例小Y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AIF区域缺失,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合。因此临床上对于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症的患者,除进行常规染色体检查外,有必要进行分子遗传学的检测,以发现Y染色体的微缺失,为临床提供可用信息。
3.3智力低下及发育异常的染色体异常核型。本组智力低下及发育异常者共计356例,检出染色体异常54例,异常率为15.17%(54/356),与国内学者报道一致[5]。在54例异常核型中先天愚型35例,占异常核型的64.81%,这说明先天愚型为新生儿染色体病中最主要的一种,与文献报道一致[6]。
21-三体的产生是由于配子在形成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而且与母亲年龄存在相关性[7]。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大,生产先天愚型的机率增大,在检出的35例先天愚型异常核型中,15例母亲年龄大于35周岁,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除母亲年龄因素外还有可能与视屏、放射、病毒感染、化学药物有关。本组有3例母亲在孕期接触了农药,2例母亲孕期感冒发热。因此提醒要当准妈妈的妇女,孕前、孕早期应避免不良接触史,而且要在孕中期14-20周做产前筛查,以发现高危孕妇,对于产前筛查高风险和高龄孕妇(大于35周岁),应尽量做产前诊断,以防止先天愚型的出生。
参考文献:
[1]殷学军,黄国香,刘德祥等.新疆地区3567例遗传咨询者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1):49.
[2]BorgaonKar.D.S.ChromosomalVariationinMan[M].NewYork:Alan.R.Liss.mc,1984:115.
[3]JohnWiley.ClimicalAtlasofHumanchromosomemes.[M]1980:52.
[4]李巍,何蕴群.遗传咨询[M].第一版.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81.
[5]严仁莫等.实用优生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16-518.
[6]张月萍,庄依亮.先天畸形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孕妇再分娩畸形儿的风险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472-474.
[7]杜传书,刘祖洞.医学遗传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