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对眼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翼状胬肉对眼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龙波李恒蒋鹏

龙波李恒蒋鹏(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眼科629000)

【摘要】目的根据对单眼翼状胬肉患者双眼表功能情况的对比研究翼状胬肉对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2例。以翼状胬肉眼为病例组,另一只眼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对两眼行泪液分泌、泪膜破裂、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两组间Schirmer试验值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病例组泪膜破裂时间试验值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翼状胬肉对泪液分泌影响不明显,使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使翼状胬肉表面结膜鳞状上皮化生,使角膜上皮缺损,对眼表功能造成了明显损伤。

【关键词】翼状胬肉泪膜眼表功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R77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214-01

翼状胬肉是否影响眼表功能尚无一致性的结论。本研究尽量排除了影响眼表功能的其他可能原因(外眼术后、外眼炎症、睑板腺功能障碍、近期角膜接触镜佩戴史等),旨在通过检测翼状胬肉眼与正常对照眼的泪液分泌、泪膜破裂、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初步了解翼状胬肉对眼表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眼科单眼原发性翼状胬肉静止期(胬肉组织菲薄、不充血,头部平坦,前方角膜浸润吸收,透明清亮)患者52例,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35~65岁,平均52岁。均排除了其他已知可影响泪膜功能的眼部疾病;翼状胬肉均位于鼻侧。以翼状胬肉眼为病例组,另一眼为正常对照组。

1.2方法

1.2.1双眼泪液分泌试验检查:检查前清洁患者双眼结膜囊,10min后双眼点爱尔卡因滴眼液各一滴,采用5mm×35mm滤纸条,圆头端沿折线处反折轻置于下睑中外1/3结膜囊内,轻闭双眼,5min后取出滤纸条,从折叠处计算并记录滤纸的湿润长度(mm)。判断标准:<10mm/5min表示泪液分泌减退。

1.2.2双眼泪膜破裂时间检查:在结膜囊内放入荧光条,湿润后取出,嘱患者瞬目数次,使荧光素在角膜表面均匀分布。让患者自然开大眼裂,于裂隙灯显微镜下,用钴蓝光观察角膜前泪膜,记录从最后一次瞬目后睁眼到角膜表面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判断标准:低于10S为异常。

1.2.3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用荧光条进行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再用VanBijstervel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标准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标准:角膜分为4个象限,每一象限0~3分,共0~12分。无着色为0分,少量(<5个点)点状着色为1分,多量(>5个点)点状着色为2分,伴有片状着色或有丝状物为3分,4象限分值相加为最后得分。

2、结果

2.1两组泪液分泌试验结果:Schirmer试验值:病例组有47%<10mm,对照组有52%Schirmer试验值<10mm,两组间Schirmer试验值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

2.2两组泪液泪膜破裂时间结果:泪液泪膜破裂时间:病例组有79%<10mm,对照组有38%泪液泪膜破裂时间<10mm,病例组泪膜破裂时间试验值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3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评分:病例组2.2(0~6)S,对照组0.6(0—4)S,病例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2.4结论翼状胬肉对泪液分泌影响不明显,使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使翼状胬肉表面结膜鳞状上皮化生,使角膜上皮缺损,对眼表功能造成了明显损伤。

3、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睑裂区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膜样增生及变性侵犯角膜。深入角膜内的尖端为头部,位于角膜缘处为颈部,位于球结膜处的为体部。胬肉处球结膜增厚,其下有多数较大囊状空腔,与巩膜有稀疏粘连,粘连处较体部稍窄,使上下边缘两侧形成皱褶。初期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者仅有轻度异物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感。泪膜由外至内是由睑板腺分泌的脂质,泪腺和副泪腺分泌的水样液和杯状细胞分泌的黏蛋白组成,在眼表面形成一光滑的界面,湿润并保护角膜和结膜上皮,泪液质和量的异常均可导致泪膜的异常[1]。眼表上皮和泪膜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方的异常均可导致眼表功能的异常。翼状胬肉突出于眼表面,造成眼表面不规则、不光滑,而影响泪液的正常分布,导致泪膜不稳定,使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使翼状胬肉表面结膜鳞状上皮化生,使角膜上皮缺损,对眼表功能造成了明显损伤。

参考文献

[1].刘祖国.眼表疾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