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村教育如何适应城市化建设新步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小议农村教育如何适应城市化建设新步伐

蓝志华

广西河池都安县三只羊乡上远小学530700

21世纪,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生力军,担负着完善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使命,并肩负着建设新时期新农村的艰巨任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目前我们农村基础教育阶段还存在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基础薄弱、学校管理僵化、教师素质不高、校园文化匮乏、留守儿童增多等诸多问题。因而,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相融合,为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建设和谐社会下的城镇化的新型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适应城市化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教师自身是关键

温家宝同志指出:“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我国不仅需要大批的科学家,也需要大批的教育家。有了一大批教育家,才能把教育搞好,国家的发展才有根基。”因此,教师要从小事做起,关注每一节课、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注重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在先进的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经常性地写一些反思、总结、日记,探索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形成一定的理论见解,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范围,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中小学教科研只有密切关注教育实际,开展群众性研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有可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自觉主动地投入,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从而获得永久鲜活的生命。带动一大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有力地保障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二、转变教育观念成了教师发展的必然

一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者是拓展了思维,或者是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应该是“科学课”,一定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定是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一定是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的。再次是“特色课”,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有个性的人。同时,由于学情、班情不同,各班级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好课”应该是因“班”制宜的课,因“校”制宜的课,因“人”制宜。是合乎“人情”、顺乎“天理”的“好课”,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者科学而有机地融合和统一的“好课”。应该是“创新课”,要达到“实”、“新”、“活”的境界。

之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成了教师发展的必然,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在主动学习中,能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文化;在实践中,注意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心中有学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取得好的教学效益。

2.上课富有激情,语言幽默风趣,思维活跃深刻,形式新颖,有感染力,学生与教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心理的愉悦;课后善于反思教学的得失,修正教学方案,彰显出课程意识。

3.教学民主,关爱而不压抑学生,有教学策略,会造势,善于挑起学生思想深处的争斗,从而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学得轻松。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心理是健康的,只有将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等心理调控技术用之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才能追求课堂教学的真正效益,让农村学生全面适应城市化发展,从而达到共建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三、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是保证

温家宝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会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指出,我们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乡村儿童不仅仅生活在教师、课堂、书本所构成的知识生活之中,而且同时生活在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与乡村文化底蕴无时无刻的渗透之中。然而,大量的乡村少年不爱读书、厌恶读书,对读书失去了一份美好的情感。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别孩子因为家庭或者智力原因不爱读书,而是涉及乡村少年生命存在的根基问题。

教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经验。乡村教育离不开与乡村生活、乡村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专家们普遍认为,乡土教育有四个功能:一是人格教育功能,即帮助个体了解自己、认识乡土、发展健全的乡土观念并获得积极的乡土认同;二是生活教育功能,乡土教育可以增进儿童的生活经验,充实儿童的生活技能;三是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儿童通过乡土教育培养服务乡土、贡献社会的热情和技能,并由爱乡而爱国;四是世界观教育功能,乡土教育以了解自身所属的乡土环境、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对各民族及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可见,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在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范围上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要解决农村教育如何适应城市化建设新步伐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乡村文化同样的尊重和重视。只有我们对乡村文化给予同样的尊重和重视,把农村课程资源视为不可替代性的存在,而不是城市文化的附庸,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获得原动力。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

[2]周继保农村基础教育若干问题刍议。

[3]李慧莲农村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辍学率反弹拉响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