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丙芹(山东省枣庄市市中西王庄卫生院277100)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360-02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饮加中药敷脐治疗脾虚泄泻的疗效观察。方法将98例脾虚泄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饮加中药敷脐。结果两组患者腹泻、腹痛、腹胀症状,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饮加中药敷脐可明显改善脾虚泄泻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健脾饮中药敷脐脾虚泄泻疗效观察
脾虚泄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腹疼、腹泻、腹胀为主证,对患者的身体产生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我们根据临床经验采用健脾饮加中药敷脐来治疗脾虚泄泻,并进行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入住我院内科并确诊为脾虚泄泻的患者98例,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18至65岁,平均年龄4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采用罗马Ⅱ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1]的相关内容制定。
脾虚泄泻主症:(1)经常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带粘液;(2)食少纳差;(3)食后腹胀,脘闷不舒。
次症:(1)腹部隐痛喜按;(2)腹胀肠鸣;(3)神疲懒言,肢倦乏力;(4)面色萎黄;(5)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6)脉细弱。
排除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腹部手术及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
1.3方法
1.3.1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如稳定植物神经功能、保证睡眠选用谷维素,缓解肠痉挛选用颠茄合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则给予健脾饮加中药敷脐并进行健康宣教。健脾饮、敷脐中药由我院配制室统一配药煎制。
1.3.2健脾饮即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0克、炒甘草15克、五味子10克、芡实10克、砂仁10克(后入),山药15克、附子10克,干姜15克,黄芪20克,焦山楂10克,放入砂锅中加水300毫升,文火煎至200毫升。早晨空腹、晚上睡前分两次温服。每天服用一剂。一般15天为一疗程。
1.3.3中药敷脐即枳壳20克,生姜20克,霍香30克,吴茱萸10克,元胡20克,木香15克,五倍子10克,艾叶15克,大麦芽10克。上药研为细末备用。取散剂30克甘油和醋调成糊状,外敷于脐部,敷法:嘱患者仰卧,用75%乙醇消毒脐及脐周皮肤,将中药糊贴在患者脐上,用一次性敷贴外敷必要时胶布贴紧。每天换药一次。一般10天为一疗程。
1.4疗效标准[2]
治愈:腹痛、腹胀消失,排便次数和性状正常;好转: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或排便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3.讨论
脾虚泄泻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脏腑虚弱,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其病理生理基础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年内脏感觉异常,公认精神心理障碍是脾虚泄泻发病的重要因素,观察组给予辨证分型,对脾脾虚泄泻给予健脾饮和中药敷脐。诸药合用,温补脾阳,调畅气机,健脾祛湿,恢复脾胃受纳运化之职。
中药敷脐采用枳壳,生姜,霍香,吴茱萸,元胡,木香,五倍子,艾叶,大麦芽。其中木香、元胡具有行气调中、通络止痛并用于脾运失常及脾胃气虚导致的脘腹胀满;鲜生姜、吴茱萸温中回阳,可助脾胃阳气;艾叶升阳醒脾;大麦芽枳壳,行气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藿香祛湿醒脾;五倍子具有涩肠止泻作用;诸药合用,温中健脾益胃、祛湿醒脾、理气止痛、温补元阳,固本止泻。
脐即神阙穴,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脐为任脉,为人体阴阳之总枢,与十二经脉相连,与各脏腑相通,在其穴位的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束。药物贴敷易于进入被升降转化,它具有温通元阳、苏厥固脱、运肠胃气机、健脾益胃的作用。国内资料研究证明,脾肾两虚之人,确有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用健脾益肾法治疗及临床实践研究证实,在纠正脾虚的同时,确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4]。健脾饮和中药敷脐对改善脾虚泄泻临床症状优于常规治疗,有效的健康教育,心理疏通,饮食调整指导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乾构,单兆伟,周学文,等.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0-95.
[2]戴伯华,左龙梅.中药醒脾散敷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1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4:37.
[3]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50-251.
[4]吕学民,张建伟.健脾益肾法治疗慢性结肠炎56例[J].医学创新研究,200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