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何利清

何利清

(容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玉林537500)

【摘要】目的:研究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中采用良肢摆放位,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分级以及生活自理情况。结果: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加以应用。

【关键词】良肢位摆放;脑卒中;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100-02

脑卒中患者因为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障碍,引起大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造成大脑组织局部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1]。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其致死率、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脑卒中患者肢体长期受到限制,容易发生萎缩、关节痉挛、等多种功能障碍。因此,良肢位摆放可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临床康复效果,并且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基础。本文作者结合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纳入标准: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均经CT/MRI确诊为脑梗死。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系统疾病者;抑郁性精神病者、老年性痴呆、癫痫以及其他精神性疾患者。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4~73岁,平均(54.09±4.28)岁。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52~72岁,平均(53.98±3.7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即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告知患者肢体功能所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良肢位摆放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1.2.2.1护理人员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可进行良肢位摆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积极配合医生,以快速开展良肢位摆放。对于病情较轻、无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在入院当天即可实施。

1.2.2.2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摆放策略,临床一般包括: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床上坐位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灵活改变,交替进行,必要时每隔2h更换1次体位。

1.2.2.3在良肢位摆放过程中,应合理选择器械,例如准备充足的枕头。具体实施方法,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的侧卧位,用枕头支撑背后,下健肢在前,患肢在后,患侧屈膝。健侧下肢:膝关节略弯曲,髋关节伸直。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侧卧位。仰卧位:用枕头支撑患侧臀部和肩胛部,患侧上肢伸展,下肢屈膝,头偏向患侧。

1.2.2.4护理人员应给予家属健康宣教及观看良肢位摆放的图片,提高患者对良肢摆放的认识,使其明确良肢位摆放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监督、维护良肢位摆放。

1.2.2.5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尤其是妥善固定尿管、胃管,如果发现不正确姿势,应及时纠正。

1.3疗效评定标准

1.3.1肢体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评定法方法进行评定,轻度(90~99分)、中度(80~89分)、一般(50~79分)、重度(<50)[3]。

1.3.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进行评定,主要包括患者日常进食、洗澡、修饰、穿衣、行走、上厕所、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行为[4]。

1.3.3生活自理情况:分为完全自理、基本自理、一般依赖、严重依赖、完全依赖,自理率=(完全自理+基本自理+一般依赖)人数/总人数100%[5]。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分级对比

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自理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良肢位摆放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良肢位摆放,以患者个体差异为基础,由专业人员科学设计,加之护理人员的悉心护理和认真执行,有效确保了护理质量。同时通过体位的更换,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减少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继发性障碍,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使患者尽快的恢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自理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良肢位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加肌力分级,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总之,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金凤,龚桂平,杨美玖.良肢位摆放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2,16(12):1902-1904.

[2]刘娅慧.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27-228.

[3]钟捷,张月娟,佘艳兰,等.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病人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8):2115-2117.

[4]王秀娟.早期康复护理中的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5):1688-1690.

[5]孙艳蕾.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