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教师自身的素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的示范者,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
时代在呼唤创造型人才,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从生命层次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主动学习、开发潜力和多方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为目标,重新构建全新的英语课堂教学观念体系。因此,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巩固专业知识,感受时代信息,接受新知识。在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研究者的角色去观察和研究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适时调整,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2.了解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高中年级的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学生不仅生理上有很大的变化,在心理等各方面都有重大转变。因此,高中年级的英语教师,尤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在学习方面,我以为应注意。
2.1内容的衔接;①教师应熟悉初中英语教材,知己知彼。②注意高一新课前的复习教学,促进学生尽快过渡。
2.2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目前小学从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多采用游戏、歌曲等形式,引导学生喜欢英语。但到初中,就渐渐转入知识技能的培养,适当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以及加强音标教学等。到了高中,教师讲课更要讲究技巧,提高效率,让学生感到高中英语原来并不可怕,从而很快爱上高中英语。如珍惜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和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力;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等等。
2.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同时,要尽力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对于如今的独生子女来说,难度较大。因而,高中的教师们就尤其地责任艰巨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习必须是学生个体内化的一个过程,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或者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这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教法要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我行我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最后在不懂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就厌学,弃学。所以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从多方面训练他们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面对新的环境和沉重的学习任务,高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症,表现出自卑、胆怯、焦虑等症状。教师应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注重加强心理教育,积极引导,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尽快适应,让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3.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求实效,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3.1亲和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应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放下“严师”的架子,笑容可掬地面对每一个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用名人轶事,滴水穿石来鼓励学生勤奋苦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学,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亲和力的强弱,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它包含了教师的品德、资历、才能、情感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就会对学生产生自然性影响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师的语言;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能让课堂轻松,更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记得苏霍姆林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成效。”我以为要注意。①抑扬顿挫,重读强调来吸引学生。②用口诀、歌谣、顺口溜等来表达教学内容。
当然,教师的语言技巧很多,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排除学生疲惫厌烦心理的干扰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只要使用恰当,使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都新颖,课堂生动活泼的效果一定可以实现。精选练习;新课改要求:“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
总之,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正在生机勃勃地展开,这对于我们高中英语老师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想,只要善于思考研究,大胆实践探索,就会找到适合教师教,适合学生学的方法,进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效率,真正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收稿日期:20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