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问题研究

彭宇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北碚400700)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成为新课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之一。它的运用实现了由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转变,促进了师生交流沟通和学生个性发展。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一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实施存在偏差,因而小组合作学习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查找参考文献、实地调查等途径,就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对合作小组组建、教师角色定位、学习策略和技能、小组合作结构等四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课堂;问题

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动进步、共同提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本文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就合作小组组建不合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和技能的指导欠缺、小组合作学习结构不完善等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教育界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探讨较多,但针对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还较少。对此展开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洞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课堂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而且可以引发小学一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思考、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其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有效方法和策略的探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小组,组员有共同目标和明确的角色分工,以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小组共同进步为目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是对传统讲授法的革新,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极大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大多数小学教师认同这一方式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在其实际运用过程中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分析

(一)合作小组组建不合理

学生的座位安排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需要教师对合作小组精心安排。

经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当前教学实践中,小学课堂的合作小组主要采用学生同座两人、前后座两人及前后四人等组合方式。其实,传统课堂的秧田式座位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这样的安排方式只是随意地将学生放在一组中,强迫他们一起学习,难以产生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他们的学业水平、能力、个性特征和性别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采用传统的座位形式机械组成合作小组,这样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多样性和互补性,其情感互动和意见交流分享难以进行,同时也造成了小组间的差异悬殊,不利于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和技能的指导欠缺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大多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知识的获得上,而不是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策略和技能的成长。具体表现在:

1.教师忽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和技能的指导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需要向学生明确小组的合作任务,以及为实现合作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如任务角色分配,组内自主安排成员分工: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当然允许组内成员身兼多职。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根据任务轮换角色分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树立“成员间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分工好坏之分”的观念,务必使全员参与。必要时,教师要提前发给学生学习材料,规范学生小组合作行为、纪律,并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学习策略和技能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和技能的指导普遍缺失。

2.教师忽视了学习策略、技能培养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教师大多将合作学习仅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形式,而忽视了其在课外活动的延伸。小组合作局限于狭小的课堂,存在于短暂的四十五分钟,同一合作小组成员课后从不相互联系,也认为没有相互联系、交流思想的必要。合作学习了一段时间,成员间彼此却还是陌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合作的意识,在各种活动中坚持长久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合作的方法、技巧,才能为今后的课堂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结构不完善

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结构不完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前,学生独自思考时间不足

合作学习前,学生应有足够的独自思考时间,以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对同学的发言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合作学习时踊跃出的观点更具多元性和辩证性,效果更好。但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合作课堂中对学生独自思考时间没有足够重视,在展示合作学习任务后,就直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数学生人云亦云,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合作中,组间竞争机制没有建立

合作小组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目标,通过小组活动,使得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组间竞争,个人得分改为小组合分,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在小学课堂中,大多教师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并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进行把握,将个体学习、合作小组学习混为一谈。由于缺少必要的组间竞争机制,小组成员缺乏共同使命感、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成为部分优等生的“独角戏”、华而不实的课堂讨论;

3.合作后,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欠缺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新课改提倡评价多元化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个人评价和小组整体评价相结合。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课堂的合作学习缺乏针对合作小组的整体评价体系。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小组代表汇报完成直接进行文本下一环节的教学。没有相应的评价、批评表扬,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化、形式化,“权威者”“沉默者”日渐增多。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走进小学课堂,笔者发现该学习方式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合作小组组建不合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和技能的指导欠缺、小组合作学习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做学者型的合格教育者。当然,在接受、运用新事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有正视问题、迎难而上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张冰洁.课堂中合作小组学习问题及对策研究[D].2013.

[2]史艳玲.提高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之浅见[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9):27-27.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彭宇(1995-),女,重庆市巴南区人,本科,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