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1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第二小学730060;张银环2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小学730060
摘要:“亲子阅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要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并创造交流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
关键词:亲子阅读策略
阅读是孩子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人人读书。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其起点就是家庭。如果教师在不同年段亲子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上循序渐进地指导,亲子阅读的状况会大有改观。那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下面的尝试:
一、建立完整的亲子阅读内容体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渐渐能意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读什么,还是他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为了给家长们提供明确的亲子阅读内容,我们从课标的课外阅读建议出发,从教材的提示出发,以一篇带一类,充分挖掘和语文书上的课内阅读篇目有联系的阅读材料,建立了各年级课外阅读内容体系,形成了“一本杂志+五本书”的常态亲子阅读。具体来说,就是订阅一本孩子喜欢的杂志,同时每月有三五本新书供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让孩子可以有选择。书籍的内容和介入方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绘本入门。识字太少仅限于一年级教材甚至更少的孩子从阅读简单的绘本图书开始,例如《小黄和小蓝》、《猜猜我有多爱你》、《寻找失落的一角》、《自来水的旅行》、《爱心树》等等绘本,鲜艳的画面,经典的内容,简短的语言,成为吸引低年级孩子们的首选阅读书籍。
2.名著助力。对于已经有定论的书籍直接推荐给孩子们阅读。如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读《木偶奇遇记》、《爱丽斯漫游仙境》、《安徒生童话》等书籍;中年级的孩子可以读《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读物;高年级可以读《狼王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读物。这些读物都是已经有定论而且学生乐读的,目前书店儿童读物架上这些书的译本都适合他们,不会给孩子造成阅读困难。
3.教材拓展。结合教材推荐合适读物,充分挖掘和语文书上的课内阅读篇目有联系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去读,让孩子们有触类旁通之感。如:学了反映学习生活的《蓝色的树叶》,让孩子们去读《鸭子,鸭子,鹅》,感受友谊的珍贵;学了《一分钟》,就引导孩子读《时间王子》,提醒他们珍惜时间;进入中、高年级,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孩子们去读整本的书,师生共同享受阅读带给大家的幸福。
二、注重亲子阅读方法指导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所以针对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目标梯度推进策略。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兴趣引路——低段无意识识字入门——中段积累推进——高段赏析提高”的亲子阅读模式。低年段孩子的识字量少,对图文结合的读物兴趣高,所以家长在亲子阅读中起主导地位,我们在实践时主要是以培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中年级着重加强了积累方面的指导,这里的积累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还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家长要引导孩子关心文章中人物的经历和命运,与主人公共经历、共成长。高年级同样要求孩子们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感受表达效果,所以,在高年级,亲子阅读的重点是欣赏、评析,感受作品的魅力,提升亲子阅读的层次和内涵。
2.活动梯度推进策略。(1)填好“一张卡”。这儿的“一张卡”指“亲子阅读记录卡”。根据不同年段的侧重点,我们设计了适合各年段目标的“亲子阅读记录卡”,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将孩子们的阅读过程与收获记录下来,展示学习成果。(2)上好“两种课”。这儿的两种课,一种是“课外阅读课内教”的课内外阅读衔接课,另一种指亲子阅读指导课。前者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主要是根据单元主题,从一个侧面出发,有效引导孩子同家长进行“群文阅读”或“整本书阅读”,为亲子阅读的内容和方法提供方向和思路;而后者主要是针对家长进行的,通常结合家长会进行,并在各年级有序推进。(3)开好“三种会”。这儿的“三种会”指亲子读物推荐会、亲子阅读交流会、亲子阅读展示会。(4)搞好班级特色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各班开展了富有班级特色的活动,如“晒晒我的小书架”、“和爸爸妈妈(孩子)一起读书的日子”等。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让我们为每个孩子拥有这样一个“妈妈”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等编译《福禄培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M].华东师范大学,2009,5。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作家出版社,2010,2。
[3][德]威特著刘恒新译《卡尔·威特的教育》[M].京华出版社,2004,8。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