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好喻体,让读者拍案叫绝——比喻喻体的选用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选用好喻体,让读者拍案叫绝——比喻喻体的选用技巧

吴海舟

湖北孝感一中吴海舟

著名作家老舍曾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但设喻必须精到,不精到,不必设喻。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不广博,不易写出精彩的比来。”这里的“设喻”说的就是选用喻体。打几个比喻并不难,难的是设喻精到,用的精妙。怎样让我们设喻精到而精妙呢?我们可以向古今大家们学习,学习他们选用喻体的技巧。

一、就近取譬

什么是“就近取譬”呢?下面先比较一下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与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关于荷叶荷花的描写。

例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孙犁《荷花淀》)

在描写荷叶荷花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选用的喻体分别是“亭亭的舞女的裙”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孙犁在《白洋淀》中选用的喻体分别是“铜墙铁壁”与“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两篇文章的喻体是不能换的。“舞女的裙”、“明珠”、“星星”体现的是一种婀娜俊秀的优美,是安祥、宁静的情韵,与月色荷塘的宁静氛围、文章的整体情调及作者的性情和谐一致。“铜墙铁壁”、“哨兵”体现的是不可拔摧的壮美,是威武、坚强、夺人心魄的气势,与白洋淀上硝烟弥漫,到处都是游击战士的战斗场境融为一体。

上面两例都是“就近取譬”,选取的喻体与文章描绘的自然环境、反映的社会环境、文章的整体情调、人物的个性情趣和谐一致。

任何一种景物或事物可用作比喻的喻体是很多的,选取哪个喻体最恰当,原则是力求“就近取譬”,具体地说,要注意下面几点:

1.选取喻体要“就近”典型环境

例3: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黄河浪《故乡的榕树》)

例4:棉纺厂过去是六朝天子六朝臣,人事关系象一团乱纱。(李延国《敢立“军令状”》)

例3中的比喻,主要是想说明“我”记忆里的故事非常多。能说明这个意思的喻体很多,作者没有用“柳树的叶子”或“牛毛”作喻体,而是用“榕树的叶子”作喻体,这样能够照顾到作品中的典型环境,更好地突出“我”对故乡记忆的真切、怀念的深厚。在诗文中人们常把复杂的关系比作“乱麻”。可是例4中,作者把“人事关系”比作“乱纱”。“麻”改为“纱”,妙!棉纱是棉纺厂的常见之物,在主人公的眼中脑里,经常出现的是“纱”而不是“麻”。这里是写棉纺厂的事,用“纱”不用“麻”,很好地照应了特定的环境。

2.选取喻体要“就近”人物的性格、心情

例5:“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拴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个人一只大手,向前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鲁迅《药》)

这里描写的是一个刽子手,把他的“眼光”比作“两把刀”,再配上他的言行,活画出一个两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的形象。

3.选取喻体要“就近”人物的身份

例6: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孙犁《白洋淀》)

“打跳的梭鱼”,在白洋淀常见,“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是白洋淀妇女最熟悉的事,最熟练的活儿。这三个比喻与小说的环境和人物的身份和谐一致,真是神来之笔。

二、以具体喻抽象

如果描写的是抽象的事物,可以选用具体的事物作喻体。

例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具体的水喻抽象的愁的千古名句,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例8: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结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也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例9: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几个。(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这句用“肥皂泡”作比将那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在卖粮时希望的破灭刻画得真实形象,生动灵活地展现了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辛酸和苦难,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恨和控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以抽象喻具体

如果描写的是具体的事物,可以选用抽象的事物作喻体。

例10: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一句。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琦君《泪珠与珍珠》)

“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这个比喻句用抽象的“泪洗过的良心”来比喻具体“雨后的青山”。“雨后的青山”多么清新、洁净,“泪洗过的良心”也同样纯洁真挚。这句话把本来没有生命的事物人物化,赋予它们一人的感受!雨水可以冲刷掉山上的污垢和糟蹋,同时冲刷本身也是一种磨难,这时候的山清新恬静,宛如历经灾难的人的心理是一样的。灾难可以洗去我们的累赘,犹如大雨冲刷走青山的污泥!

例11:离开了苍老疲惫的家门,像逃跑出一个恐怖的梦境。(莫言《欢乐》)

这个比喻句将“家门”比喻成抽象的“梦境”。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高考多次失败后回到家中看到家的感受。母亲的极度失望、嫂子的无情讥讽和哥哥的万般无奈都像一支支利箭射进了主人公那本已千疮百孔的心灵,因此会让文中的主人公对家产生一种恐惧感,恨不得在这个家中彻底消失。这个比喻句就抓住了“家门”和“梦境”在“恐怖”上的相似性,把主人公心中的恐惧和痛苦活现在读者面前。

例12:那时侯,阳光还好,藏在墨绿的叶片下的辣椒像一串串凝固的血泪,也像一串串沉重的叹息。(莫言《欢乐》)

这句讲的是主人公在看到坟墓上红红的辣椒时的心情。躺在坟墓里的人曾是他心爱的恋人,因此,当主人公高考再次失利后,从那个恐怖的家中走出来坐在这个坟墓上看着眼前这些辣椒,睹物思人,深藏于心的记忆就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心里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仿佛眼前这些辣椒一样的“沉重的叹息”声,而看着辣椒就如同看见了“一串串凝固的血泪”,叫人窒息,叫人心痛。

例13:她(唐小姐)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很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的大话,大而无当。(钱钟书《围城》)

这句中作者并没有描述“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到底是什么模样,而是将它比喻成从政治家口里说出来的“大而无当”的政治大话。这时我们仍然很难准确地描述那眼睛,但“政治家的大话”大多是一些空洞无物不切实际大而不当的豪言壮语,我们透过这个比喻句就可以看出“许多女人的大眼睛”由于太大而在脸上显出来的不相称、不和谐、不协调,从而更加突显了唐小姐“并不顶大”的眼睛的温柔可爱。这种以抽象喻具体方法可以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作品的新颖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