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3

关于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高凤香

高凤香GaoFengxiang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712000)

(ShaanxiPolytechnicInstitute,Xianyang712000,China)

摘要:文章在分析和梳理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提高思想认识、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特点、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师职业人文教育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颇具价值。

Abstract:Thispaper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valuablecountermeasuresattheaspectofimprovingideologicalunderstanding,reflectingeducationofvocationalhumanisticquality,makingcharacteristiccampuscultureatmosphereandimprovingtheteachers'abilityofeducationofvocationalhumanisticqualitybasedonanalyzingthecurrentsituationofeducationofhumanisticqualit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anditsproblems.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Keywords:highervocation;educationofhumanisticquality;currentsitu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307-02

0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以来的蓬勃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教育大类而归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然而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人们对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定位的偏颇理解,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出了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高度关注技能本位,极度忽视人文教育,严重偏离了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此,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养”中的“人文”,可以理解为确定的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科学”;而“素养”却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关于人的素质和修养。所谓的“人文素养”,即可理解为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或人的内在品质和人生态度,主要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国家、社会,乃至和自然的关系。现实中,人们往往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所以,人文素养教育就是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以促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2.1重技术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急功近利,把进高职院校求学的目标锁定在只是为了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将来的生活寻求支撑,从而助长了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也缺乏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高度认识,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应由社会大环境来影响和制约,所以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软任务”而很少投入精力去抓,结果造成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弱化和边缘化。致使许多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教学和科研都围绕着专业转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单一的“专业加基础”的办学格局。从有关高职院校课程开设情况的统计资料中发现,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课时总数还占不到总课时的十分之一。这些院校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都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氛围,这往往也就造成了高职学生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导致一部分高职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处理人际关系、承受心理压力及应变能力不足等的现象,遭遇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尴尬。

2.2盲目模仿本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特点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为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但由于普通高校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积累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和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而高职院校则是要培育学生必需的人文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所以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要比普通高校有所降低。但部分高职院校却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点,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办学思路安排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使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了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素养教育内容也脱离了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结果是未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尽理想。特别是许多高职院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而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素养教育,造成了本应有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2.3教师重专业教育能力提升,轻人文素养教育能力修炼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能力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但从目前掌握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院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是以学术领域之分工为原则,教师以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的工作,参与人文素养教育活动往往被视为是时间和精力上的牺牲,所以人文素养教育就成为最被忽视的环节;二是教师缺乏结合专业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分析一组关于职业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情况的调查资料数据中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能够经常对他们进行职业方面的人文教育;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有关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服务社会、成材创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和“难度较大”。总体而言,相当数量的教师专业技术比较过硬,但由于受制于观念和能力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而不能够有效地将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之中,造成了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

3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探索

3.1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精神和主旨,就会是不成功的教育。而且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课题,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项目,常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求人们用全方位的思维和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才能解决;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上来。职业人文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完整性特点。这种完整性体现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等整体构建上,更体现于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总之,体现于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因此,要使人文素质教育进入新进程,高职院校的领导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花大精力去抓,而不是仅仅将人文素质教育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落实工作流于表面和形式。

3.2要在职业教育中体现人文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认为,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施上,由于高职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这一想法是十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现实的。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应当从实际出发,认识到适应职业生活应当成为高职学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而专业技术教学恰恰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它能比其他课程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要改革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以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践对于人文教育的实施也有着莫大的影响。因此,一些专业实践课程更是职业人文教育的极佳场所。一些高职院校探索的人文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双中心”模式、“生活体验”模式、“学工交替”模式等等,都十分值得我们总结和推广。

3.3转变观念,建构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对于高职院校的领导人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于一个人、一所学校以及全社会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它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将“何以为生”与“为何而生”的学习结合起来,而且把“为何而生”的教育放在首位。先做“人”,后做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要结合高职职业性特色,营造建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而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3.4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教师不能只做传授知识技能的“经师”,而要做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师”。教师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文化、人文思想,学生便不能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技能,要有渊博的文学、艺术、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生活目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包括思想、情感、品德、人格在内的人文修养,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关照,以教师身上那种深厚的综合素质所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人,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的品位和质量的转换与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两部分整合起来,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让职业教育更具生命力。“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了更好地实施职业人文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今后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有必要把人文素养及人文教育能力作为必要条件。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

4结束语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这也就决定了关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大有文章可做。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曾在接受记者关于我国人才培养问题采访时谈到:我们的教育应该时时刻刻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工具”,学校不应仅是传授科学专业知识的场所,而应是人文社会教育、人文精神熏陶的园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对祖国、人民和社会有益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也曾说:“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学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惟愿从发展规模上讲已经分享着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能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进而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俊宝.职业人文教育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2,4.

[2]王虎军.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4,5.

[3]刘璐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7.

[4]王秋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浅议[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5]聂国山,于大澎.浅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作者简介:高凤香(1965-),女,陕西子洲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