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教研下的听评研磨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常规教研下的听评研磨实践

刘铭芳

刘铭芳潍坊经济区锦绣学校山东潍坊261000

摘要:听评课是一种重要的常规教研活动,它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起到了有力的辅助作用。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多的现状,创新运用“321”评课模式,带领老师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有思路、有内容、有目标的模式性听评,实现由不会到会、由“好”到“变得更好”的专业发展思路,从而形成正确、个性的评价观。

关键词:“321”评课模式听评教研发展

日常听评课活动往往存在诸多“去专业”的现象,如评课现场主持人“一言堂”的现象、以挑剔眼光看待课堂的现象、提不出真正问题的现象、即习发挥话语中缺乏有证据观点的现象等,导致听评课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发挥不够。针对学校新毕业教师多、经验少、需要学着听评课的现状,创新运用“321”评课模式,彰显了听评活动普遍而有意义的价值,对新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一、“321”评课模式简介

“321”评课模式,即针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提出三个亮点、两个问题、一条建议。

三个亮点:即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置,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三大方面,着重就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的把握、环节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施教过程中的调控以及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习方法运用等方面,做出积极性、激励性的亮点评价。

两个问题:即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表现及学习效果等方面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

一条建议:即针对所提的两个问题,本着解决问题、完善课堂、促进提升的宗旨,在执教老师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给以具体方法指导和中肯建议。

模式运用解决的主要问题,即从哪些方面着手(关键要素)、依据什么标准(评价工具)、按照什么思路(如何观察学生、观察教师)进行听评。

模式研究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一是根据正向评价原理,以教师的进步作为评价核心,强化问题意识,借鉴课堂观察的方法,以研究者的姿态进入课堂,减少随意性,增强目的性。

二是教研活动中,提倡从被评与施评的角度,关注评课点与评课质量,实现由不会到会、由“好”到“怎样变得更好”的个性发展。

二、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

1.有计划地组织听评,把握每节课的生成点。

日常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讨、交流。每周设2-3节不同科目的课,同科教师齐参与,在看、听、记、思的基础上着重组织“谈”的活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先由执教老师简谈设计思路、操作方法及效果反思,再由听者根据“进步即增值”的正向评价原理,根据“评价量表”对于课堂的优势、生成的亮点加以概括,使执教老师获得充分的肯定。

2.有重点地进行听评,落实每节课的研究点。

从问题入手展开平等对话,有重点地引领大家“发现——商讨——解决”,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促进执教者认识课堂教学行为,积极改进,获得技能。

3.有评价地组织听评,明确每节课的提升点。

因评课人的经验、观点各异,即使同一节课也会有不同的评课方法和意见。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教与学两大方面分析课堂行为背后隐藏的想法,抓住代表性的典型环节集中分析,在“最近发展区”内给以实质性、建设性的建议。

4.有管理地组织听评,发挥好导向调控功能。

一是及时调控评课进程,做好分析与指导。诸如教研组评课出现阶段性泛化现象、评课态度松懈时,及时召开会议或个人谈话,分析原因,调控措施,确保阶段目标最大化实现。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为活动提供支撑与营养。学校订阅了相关理论书籍,并加强集中培训,做到个人学习与集体促进相结合,深化对听评课意义的理解,促进专业发展,形成学校合作文化。

三、听评活动取得的成效

1.形成了一支集“思、研”为核心的学研型团队。

一是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迎合老师“想学习,想提升”的心理需求,促进教师的学习进取、反思研究、内在评价的积极心向,实现了由小目标到大目标的一步步迈进。

二是教研活动抓得紧、做得牢,做法系统、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帮助老师改善教学行为、完善课堂操作,获得了实质性进步。

三是大家共同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积极行走在集体听评、专业研讨、有效合作的路上,营造民主向上的教研氛围,形成了一支学研型的思辨团队。

2.促进了亮点推介、问题改进的自觉工作流程。

基于听评活动的自助与互助,大家都怀着改变自己、改变课堂的积极愿望真诚交流、平等对话,在观察、记录课堂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总结智慧亮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出实际的建议,优化教学,梯度进步。此做法保障了听评活动的有效性实施,使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大伟《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人民教育》,2003年第27期。

[2]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3]胡惠闵《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