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宪伦1李振华2苏连轩3陈艳芹4
(1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
(2开封市第二十七中学河南开封475000)
(3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
(4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摘要: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受到了几乎根本性的颠覆,英语课堂注重交际与合作,尤其是所谓的优质课,将这种趋势推到了极致。“哑巴英语”有所改观,促成了英语课堂上的回归交际;物极必反、矫枉过正,交际法本身的缺陷及对其的过分强调,给英语老师上了“紧箍咒”,不敢理直气壮的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造成了英语课堂的虚假繁荣,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之下,以及一线教师的自发矫正,再加上新课改自身的调整,课堂上逐渐重视了英语基础知识的回归。回归交际和回归基础促成了相对理性的新型英语课堂的诞生。
关键词:英语教学回归交际回归基础新型课堂
一、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优势和缺陷
1.语法翻译法发展的历史
(1)语法翻译法概述及特点
从19世纪英语教学在中国开展以来,不断有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引入我国。从最早教会学校使用的语法翻译法到前些年流行的交际教学法。种种英语教学法都因某方面优势而特别流行过,但流行过后又趋于平淡。唯有语法翻译法,其在欧洲鼎盛时期引入中国,经过近200年的沉淀,至今仍在中国各层次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广泛使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引人注目的现象。
语法翻译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语法为纲、翻译为教学基本手段、注重阅读和写作、忽视听力和口语、背诵语法规则和词汇为主要学习策略。
(2)语法翻译法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语法翻译法在中国的沿用历史划分为:晚清、民国时期、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四个阶段。
语法翻译法在中国的沿用历史可追溯至1818年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英华书院。当时“初级班开设的英文课程为写作、翻译和语法等,而高级班的英语课程更是强调翻译和写作,除开设高级英语语法外,学生每天还必须从事大量的中英互译,并完成校长布置的写作”(顾卫星.2002)。
2.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
(1)生态环境、农业型的自然经济基础
在生态环境、农业型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我表现意识,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耐力、追求和平、崇尚中庸协和,讲究稳定安宁的内向性格;另一方面又谨小慎微、厚古薄今、崇尚权威、不思变革。又由于西方语言与中华民族的本族语言在语音、结构等诸方面都相去甚远,在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就倾向于接受西方传统的研究成果,以求稳妥,而学习者愿意也能够凭借刻苦耐劳的意志努力继承和吸收异域的语言规则。
(2)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
由于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及对外语教学的潜在影响,使我国在外语教学上注重外语知识的传授,注重词汇结构、语法规则的讲解,造句、翻译练习,注重通过阅读来学知识,忽视语言实际运用,弱化听力、口语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形式的背诵记忆、书面操练,忽视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3)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
从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语文教学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忽视听力和口头表达的训练,同样语法翻译法也不注重听力和口语的练习,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语法翻译法用母语对课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类似于我们传统的用注释阅读古文的方法;学习语法规则是先讲字词后讲句,造句练习也类似传统的属对练习,字词音义造句的训练。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背诵词汇、语法规则,符合“熟能生巧”的古训。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顺理成章,非常自然且易于操作。
(4)长期应试教育的背景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可避免地深受影响。就考试来讲,客观公正是先决条件,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判。因此,客观题占的比例较重。就英语考试来讲,内容中词汇、语法、阅读所占的比例就较重。围绕应试教育这根杠杆,英语教学方法中最适合的是采用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这些方面的训练都适合应试教育的要求。
(5)这适合中国的课堂规模
语法翻译法适合中国的课堂规模。中国英语课堂人数40~50人,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约60人甚至更多。在如此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实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3.翻译法的优势
首先,语法翻译法有利于学习者充分认识两种语言间的基本特征,形成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无所讳言,我国过去大批的外语学者都是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他们都有深厚的语言功力。他们的理解力强、阅读水平高;博学多才,对目的语理解深刻。这是因为语法翻译法强调对语言点、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在长期的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过程中,语言学习趋于严密、精确,保证了学习者对词、句、篇的深入理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学习中对所学基本规则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认为认知是学习的开始,并以理解为目的。语法翻译法还注重理解在学习外语方面的重要性。从这一点看来,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思路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这自然会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深层领悟并形成牢固的语文能力。
其次,语法翻译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稳固的自学能力。语法翻译法以阅读为主要教学目的和训练手段。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及阅读心理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通过阅读,学习者还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会了如何亲手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语法翻译法素来注重语感的培养,这种具有自动化倾向的学习习惯在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次,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英语能力要求不高,易于操作;对班额无特殊要求,有利于大班上课。语法翻译法在具体操作中采用母语与目的语对比的方式,大部分内容用母语讲述,进一步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该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只要有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每个学生能听清楚老师的授课,班额大小对教学并无实质性影响。
我国的具体条件是幅员广阔,但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国民整体外语水平不高,师资条件差;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班额常常偏大。针对这种情况,语法翻译法在经过合理改造后还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性”教学方法。
4.翻译法的不足及负面影响
重书面、轻口语是语法翻译法的首要缺点,也是批评者对它攻击的首要方面。很明显,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口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首先,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存在的。现代社会的国际交往日渐加强,急需大量的口语人才。显然单纯的语法翻译法无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还会影响学习者语言潜力的开发,会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进程。
语法翻译法的另一缺陷就是学习者容易丧失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大量机械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的,单调乏味,甚至是为了语法项目而人为地创造一些无意义的练习,很容易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除了一些有耐心的学习者外,很多人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对外语学习持消极态度。
二、新课标对语法翻译法的矫正
1.新课标对英语教学法的要求
新课标实施之后,对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教材培训和教学培训,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改变传统的过分注重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2.新课标对语法教学的矫正
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重点是改变过于注重讲解系统语法知识的现状,从围绕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编排转变为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话题、场景导入的语言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渗透现代社会和科技最新发展的知识和国情教育。在《标准》附录四“话题项目表”中的24项话题就已经突出地体现了这一改革的理念。
在教法方面,改革的重点则是要改变以往由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式教学(knowledgetransferring)模式,而提倡由学生亲身体验、实践,通过交流与合作,师生共同参与构建知识过程的探索与发展式的教学模式(knowledgeexploringanddiscovering)。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3.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广泛实施
(1)英语教学理论领域
在英语教学理论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对新课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理论性文章。各地教研室和一线教师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新课标在实施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和交流,促进了新课标在理论领域的广泛普及和传播,在思想上深入到了教学的各个领域,并影响到所有的英语研究群体和英语教师。
(2)系统的新课标培训
教育行政部门把新课标的学习和推广情况作为对在岗教师的重要考核指标,利用暑期等假期,聘请专家学者对一线教师进行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培训,达到英语教师人手一本新课标,并对老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试考核,不合格者不准上岗,把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普及到了绝大部分教师。
(3)优质课的推波助澜
优质课是现状基础教学领域代表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权威指标,也是老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优质课评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否在课堂上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所以,参加优质课的老师就会认真研读新课标,并在课堂上不断的实践摸索。几乎所有的优质课都是以学生的合作交流、口语交际作为整个课堂的亮点。而优质课的示范效应又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大量模仿和学习,一线课堂对交际的重视和应用空前高涨。
4.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法的一个发展
Littlewood分析了任务型教学与交际教学法的关系。他认为,这一连续体也可以作为代表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类型或者交际法中的活动类型。就这一点来说,任务型教学可以看做广义交际教学法的一个发展。任务型教学和交际教学法在关注语言形式的练习中,都是以交际为目的。因此,他将二者统称为“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或交际型语言教学”(communication-orientedlanguageteaching)。
三、交际法在课堂上的广泛回归
1.交际法在教学中的推广
交际法本身存在着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不得不教的一本绝非交际法教材中,要使用交际法就确实有困难。但这种情况已越来越少了,今天的许多教材提供了非常切合实际、一目了然的交际法原则和课堂活动。我国当前在使用的初中新教材就设计了大量循序渐进的交际活动,如要求学生通过问答了解同学过去某一天的经历;听当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等。用交际法运用这套教材,对于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师来说并不是太难,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就能很好地贯彻交际性原则。
2.交际法在教学中的效果
交际法在中国具体国情制约下其普遍使用是有限的,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任何一种教学思想,只有和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联系起来,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否则,就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说教。
3.教师对交际法的应用
当前对交际法的研究已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交际法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语言的认识,而且改变了我们对学生和教师的认识。交际法并不是一种信手拈来的并能按其原则直接使用的方法(method),而应该是一种教学途径(approach)。通过这一途径掌握语言知识,通过这途径获得交际能力。我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把交际法与结构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了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初中教材,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交际的能力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做语言形式的练习,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要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使语言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一切利于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都属于交际教学法。
四、交际法的缺陷及负面影响
1.交际法的缺陷
交际法语言教学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日益占据着主导地位,也出版了大量相关文献。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大多数人所做的研究是在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前提下进行的探讨。众所周知,英语在我国没有取得官方地位,英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场合极少。同时,汉语和英语属于差异较大的不同语系。两种语言都具有强大的历史文化优势,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换句话说,就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而言,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英语在中国都只能是一门外语(或主要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我国的大多数地方严重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不可能在自然环境下习得英语。因此,我们还不能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2.交际法的负面影响
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口语教学,在课堂上不管学生是否听懂,全部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完全排斥本族语,对语法知识也一概不讲,结果大部分学生只学会了一些口语,但语言知识学不透、考不好,并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这一结果说明有的教师对“交际”二字并不理解,害怕被戴上教学方法太“传统”的帽子。众所周知,交际不单是通过口语,也不单是由书面语的方式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用目的语教学是交际法所提倡的。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先抓口语,使之成为教学手段,早日占领课堂,可以使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通过口语学习英语,是学习地道的英语语音的可靠保证,但教师应注意语言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Krashen1983),只有在学生能理解所学语言、有可懂输入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学生跨越了“信息沟”才能说是贯彻了交际性原则。
不少教师就错误地认为应用交际法就是不教语法。然而,交际法从来没有反对过对语法的直接关注。M.Canale和M.Swain在1980年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模式。他们认为,语言交际的能力最起码要包含四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即:语法知识、社会语言学的知识、话语的能力以及选择交际方式的能力。交际法的基本主张是:(1)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纲。针对学习对象的不同需要,选择最通用的语言功能项目安排教材和进行教学。(2)强调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外语教学。(3)培养交际功能。话语是教学的最基本单位,强调句单位教学,在话语中得体地使用语言。(4)倡导教学过程的交际化。(5)对学生的语言错误不苛求纠正,处理好准确与流利的关系,一个人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中继语言(inter—language),由“中继语言”逐渐消失。(6)反对以语法为纲,但不排斥语法、不排斥本族语、不排斥语法翻译法。在分析同一功能的不同结构时,借助语法讲解应是有利的。(陈辽坤1991)
交际法不排斥语法,但怎样教学生学会必不可少的语法这一问题仍在研究。交际法观点认为,要用一定数量的课堂时间来学习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复到传统的传授语法规则的方式上。目前的热点已经从教师“奉献”语法转移到了学生“发现”语法(GeoffThompson1996)。中英合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把语言的结构与语言的功能相结合,在教学建议中对语法的教学提出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等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像多数现代教材一样,这套教科书是通过实例教学语法的。学生所听到的和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之中使用的语言,基本的句型结构反复出现,学生自己可以逐步发现规律,归纳出语法规则。因此,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在可能的情况下,首先让学生在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接触新的语言。这样他们先理解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在此之后才引导他们注意用来表达这一意义的语法形式。如果等到学生能够多次地将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已懂”的东西发掘出来,从而能参与讨论的时候才讨论语法,那么所传递的就是一条无声的信息。新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他们内部进行的,而且为他们所驾驭的。事实上,在当前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势下解决好交际法与语法教学这一关系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它将使中学教师更加放手地运用交际法,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五、基础知识在课堂上的逐渐回归
1.专家呼吁重视基础知识学习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2清华大学肖刚指出,原来我们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到了90年代又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但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是,技能来自于哪里?其实,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密不可分的。比方说我喜欢喝米汤,但总不能拿一锅清水煮出汤来,总得有原始的材料放在锅里,才会有汤喝。培养语言技能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培养,语言技能能够脱离语言知识而单独存在吗?恐怕不能,没有充分的语言知识为基础,语言技能恐怕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赞同输入,习得学派的代表Krashen也主张输入为主,提出了五个假说,其中一个就是输入假说;Ellis也是主张输入为主,形式为主,早在1999年Littlewood就指出要讲语法规则。这就说明中国式的任务型教学理念有错误,与国际上认为的有所不同。我国的任务型教学不强调输入,上课就是表演,也就是输出。让学生们一个劲儿的使用语言,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任务型教学法探索了不少年,至今还没有摸索出适合中国教学的理论和时间的模式。
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逐渐矫正
对于交际法过分强调所造成课堂上的虚假繁荣现象,一线教师反对的声音最为强烈。热热闹闹之后学生学不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更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交际能力,而现实的教育环境下对老师的分数要求极高,现在所推行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要分数。所以,老师们在教研和作公开课、优质课和观摩课时,都是极力活跃课堂,设计很多对话,尽最大量的增加学生的交际内容。而在实际的常规课上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课,给学生讲语法、教短语、总结句型。
3.英语课堂上逐渐回归基础
在轰轰烈烈的几年课改的基础上,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在逐渐的提高,敢于质疑权威、尊重事实,所以也在逐渐的模式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盲目的借鉴所谓的国外最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况且也无法界定哪些是最新的最先进的。即使是最新的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教学实际,而是一味机械的模仿,只会降低教学的实际效果。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过分强调课堂的交际功能,而淡化语法教学以及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不符合我国的英语教学实际的。所以,无论专家和理论界还以怎样的形式在争论,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之上,回归基础是大势所趋。
六、回归交际和回归基础的影响
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下,英语教学成为一种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这本来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在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很多人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英语教学由“满堂灌”变成过分强调练习的倾向。所以,就必须从实践层面纠正这种倾向,在课堂上增加基础知识的讲解,注重对学生大量的输入。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课堂的活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回归交际和回归基础的综合作用使得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的理性、更加的务实、更加的符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有利于催生我们自己本土的英语教学方法。中国是英语学习的大国,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密切关注世界英语教学法发展的同时,积极的吸收适合我们教学的合理部分,为我所用,就有可能找到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希望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专家学者,都能够给教学一线老师一个宽松的教研环境,允许有不同意见,允许有创新和探索,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搭建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志远.当前英语教学的几个关系问题.英语教师.2009.(3);
[2]崔刚.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基础英语外语教学研究.2009.(2);
[3]包天仁.中国英语教学———困局与出路.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9.(2);
[4]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郭跃进.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