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伤寒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漫谈《伤寒论》

肖细平

肖细平(湖北省鄂州市新庙镇卫生院436000)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083-02

【摘要】目的《伤寒论》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六经与标本中气的关系,六经对四诊八钢的体现,六经对八法的具体运用,《伤寒论》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等四个方面阐述。结论《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著作,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一六经与标本中气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手中也”。

六经病机与人体的关系极其密切。我们学习《伤寒论》,先要学习标本中气,所以前人说过:“不明标本中气,不足以读《伤寒论》”。如论中太阳篇有“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少阴篇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等证。

二六经对四诊八纲的体现

《伤寒论》没有《金贵要略》那样细致,而是散见于六经辩证的各条之中。把四诊、八纲与临床辨证结合起来运用。

望诊:太阳篇中“……面色青黄,肤膶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这一条就是望诊得来的。还有桂枝麻黄各半汤的“面色反有热色者”以及二阳倂病的“面色缘缘正赤者”等症状的描述,都是从望诊中得来的。

闻诊:阳明篇中“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狂言乱语为谵语,低微、重复为郑声,就是从闻诊中梭取得。仲景不仅要求医生要注意闻诊,还非常重视病人的听觉。如太阳篇中“……师因教诚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

问诊:阳明篇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就是通过问小便来判断病人津液停留在内而知其预后的。

切诊:《伤寒论》中对切诊非常重视,论述最多。如太阳篇中第一条就有切脉。仲景不光重视切脉,而且还非常重视按诊。如太阳篇中“心下痞,按之濡”“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心下痛,按之不鞭者”等等。

阴阳是辩证的总纲。也可以说是纲中之纲。所谓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仲景论阴阳没有《内经》那样详细、广泛,但是应用非常灵活。从病人的症状、脉象以致病的转机都论及了阴阳。

表里是认识疾病的深浅部位。表重于里者,当先解表;里重于表者,当先治里;表里同病者,表里双解。如太阳篇“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阳明篇“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太阳篇“……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等等。

寒热是辩疾病的性质。,《伤寒论》中论述寒热最详,各篇都有论述。此外,太阳篇中第十一条提出了寒热真假的辩证原则。告诉我们不能被外表假象所迷惑,要从病人的欲与不欲去观察真情。

虚实是区分邪正盛衰的纲领。一般地说,病在阳,实证多;病在阴,虚证多;此皆言其常,不是言其变。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腹有按之痛与不痛辩虚实的方法。还有恶寒与否来辩虚实的,如太阳篇“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着,实也。”

三六经对八法的具体运用

中医治病,四诊八纲是手段,使用八法才是目的。

汗法:汗法主要对表证而言,就论中主要是对太阳病而言。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散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之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仲景在汗法中主代表方五个。即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吐法:见于太阳、阳明、厥阴三篇。与汗法一样是因势利导。病邪在胸膈、宿食、毒物停留在胃内可用此法。此代表方有两个。一个是栀子豉汤,一是瓜蒂散。前者实用虚证,后者实用实证。如太阳篇中“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下法:仲景用下法有四种

一为寒下法:适用于热结肠道。即阳明腑实证。使用下法,既要大胆,又要小心,还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正气盛衰等因素而言。其代表方是三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燥实为主,小承气汤以痞满为主,大承气汤为急下存阴而设,痞、满、燥、实、坚五证具备。

二为温下法:适用于寒湿内结,停留肠胃之证。如太阳篇“寒湿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这里要补充一个方子,也是仲景的,就是《金贵要略》中的大黄附子汤。比三物小白散效果好,副作用小,后世的温脾汤由此化裁而来。

三为润下法:适用于肠道干枯而津少者。其代表方是麻仁丸。阳明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四为导下法:津液大伤之人,上述几种下法都不适应,连润下法都不敢用者,方用此法。阳明篇“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呈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和法:主要指少阳经证而言。因少阳为半表半里,故只用和法,论中和法有四种:

一为和解少阳,这是主要的。代表方是小柴胡汤。太阳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这里提出了七个或然证,其后第103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二为和解表里,代表方是大柴胡汤。太阳篇“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本方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功能和解少阳兼清里热。临床上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效果比较好。

三为调和肠胃。代表方是黄连汤及泻心汤。这些方子时治疗肠胃的常方。因其临症有胃寒肠热、胃热肠寒等的区别,固宜调和寒热,用辛开苦降之法。如黄连汤的“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生姜泻心汤的“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意气息,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甘草泻心汤的“胃中虚,寒气上逆。”半夏泻心汤的“呕而肠鸣,心下痞”等证,都是肠胃不和,寒热错杂引起。

四为调和肝脾。代表方是四逆散。少阴篇中“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温法:主要针对寒证而言,适用于太阴寒湿、少阴寒化、厥阴寒厥。代表方是四逆汤。少阴篇中“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厥阴篇中“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等都可使用四逆汤。

清法:主要针对热证而言,也就是对阳明经证而言,代表方为白虎汤。本方的主要症状就是大热、大烦渴、达汗出、脉洪大,一般称之为四大。

补法:仲景用补法不同于后世。后世以四物补血,四君子补气,八珍双补。仲景则是寓补于治病药中。如少阴篇中“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肾阴虚,手足冷,身疼痛,用附子汤温肾阳。用小建中汤即是补脾。

消法:本法在论中有法无方。劳复篇中“病人脉已解,而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则愈”。

学习《伤寒论》,根据愚见,每一篇掌握几个关键字即可。如

太阳篇:发汗利水,腑证有蓄水蓄血

阳明篇:上吐、中清、下夺,栀子汤、白虎汤、承气汤是其代表方

少阳篇:和解与调和

太阴篇:温法

少阴篇:寒化、热化

厥阴篇:厥热胜复,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

四《伤寒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伤寒论》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治疗热病的专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源于《内经》,然《内经》祥于理法,简于方药。《伤寒论》则四者齐备,对于防病治病、卫生保健起了重大作用,对历代医家启示很大。所以说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历代许多医家认为:论中三百九十七法,法外有法,一百一十三方,方外有方。临床经验确实如此。

再谈谈现实意义。《伤寒论》113方,只有88种药,多见于《神农本草经》,多为草根、树皮、枝叶、花果,用药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无限的灵活性。动物性药物只有猪胰、阿胶、鸡子黄等几种,龟胶、鹿胶都没有,既无牛黄、麝香等名贵药,也无天麻、山萸肉等紧俏药,药价一般较廉,符合普、简、廉的精神。在当前,既利于公费医疗,又利于农村合作医疗,疗效高、费用低。既有经济价值,更有政治意义,确实能很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