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培他滨联合鸦胆子油乳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卡培他滨联合鸦胆子油乳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丁莉(四川资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四川资阳64

【关键词】晚期胃癌中药鸦胆子油乳剂卡培他滨

晚期胃癌患者宜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而晚期胃癌患者由于消化器官受累或术后消化道重建,一般状况及耐受性多较差.如何延长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疗效,是药物治疗研究的重点之一。卡培他滨(商品名希罗达)是一种新型氟尿嘧啶类口服抗癌药,口服后吸收迅速,毒副作用少,有逐渐取代静脉输注氟尿嘧啶的趋势。鸦胆子油是苦科植物BruccaJavanica(L)Merr的成熟果实鸦胆子的油脂部分,主要的抗癌活性成份是油酸,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胰腺癌等效果显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9月至2009年4月以卡培他滨单药或联合鸦胆子油治疗43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⑴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胃腺癌;⑵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或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⑶具有可测量或可评价病灶;⑷接受以卡培他滨单药或联合方案化疗≥1个周期;⑸完成≥2个周期化疗者可评价疗效,<2个周期者可评估不良反应;⑹预计生存期≥2个月。

1.2患者资料和分组2004年9月至2009年4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43例,中位年龄61岁(24-79岁)。其中男31例,女12例。随机分为卡培他滨单药组(22例)和卡培他滨联合鸦胆子油乳剂组(21例)。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基本相似,卡培他滨单药组中位年龄61岁(27-79岁),联合中位年龄60岁。卡培他滨单药组的KPS评分<80分的患者略多于联合组。(P=0.030,表1)。

表143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例)

临床资料卡培他滨单药组卡培他滨+鸦胆子油乳剂

性别

男14(66.7)17(77.3)

女7(33.3)5(22.7)

KPS评分

≥80分17(80.9)17(77.3)

<80分4(19.1)5(22.7)

病理类型

印戒细胞癌2(9.5)1(3.5)

黏液腺癌1(4.8)1(3.5)

低分化腺癌17(80.9)19(86.5)

高中分化腺癌1(4.8)1(3.5)

原发灶部位

贲门5(23.8)3(13.6)

胃窦15(71.4)17(77.3)

全胃1(4.8)2(9.1)

转移部位

淋巴结转移17(77.3)15(71.4)

血行转移(肺、脑等)1(4.8)1(4.8)

直接受侵5(23.8)7(31.8)

内脏和淋巴结转移15(71.4)14(63.6)

手术史

胃大部或全胃切除后13(61.9)12(54.5)

未手术8(38.1)10(45.5)

注:()内为%

1.3治疗方法(1)卡培他滨单药组: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d,第1-14天,21d为1个周期。(2)卡培他滨联合鸦胆子油乳剂组: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d,第1-14天,21d为1个周期;鸦胆子油乳剂30mlqd1个月为一个疗程。

1.4观察指标及随访2个月后评价疗效,按照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客观有效率(RR)=(CR+PR)/可评价病例数×100%,疾病控制率(DC)=(CR+PR+SD)/可评价病例数×100%。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新药毒副反应判定标准(CTCNCIv3.0版)评定患者化疗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时间等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43例患者中,中位完成3个周期化疗(1~9个周期)。死亡29例,死亡率为67.4%,治疗2个月内死亡3例(6.9%)。至2009年4月31日,中位随访27.4个月(1.8~52.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5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2个月。卡培他滨单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客观有效率为40.0%。卡培他滨+鸦胆子油乳剂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8个月,客观有效率为56.0%。(表2)

表243例晚期胃癌分组治疗疗效分析

组别例数中位生存时间(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月)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

卡培他滨单药组217.8(6.1~9.5)5.9(4.5~7.3)40.061.8

卡培他滨+鸦胆子油2210.9(5.4~16.4)4.0(1.8~6.2)56.070.0

2.2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

3讨论

在我国,近40%的胃癌患者不能手术,且近50%的患者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1]。晚期胃癌化疗采用的是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常用的化疗方案为ECF、DCF和FP方案.欧洲建议将ECF方案作为治疗晚期胃癌的标准化疗方案.但许多经典研究如1AX325研究、REAL-2研究、ML17032研究先等认为三药方案与两药方案相比并改善生存期,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却上升.卡培他滨(希罗达,Xeloda,CAP)是5-Fu的前体药物,Cunningham等[2]比较了氟尿嘧啶与卡培他滨的疗效,1002例患者随机接受ECF、EOF、ECX、EOX方案治疗,结果显示卡培他滨可替代氟尿嘧啶,且口服后吸收迅速,毒副作用少,故以卡培他滨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有研究显示,卡培他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为45.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1.1个月[3]。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1.1个月[3]。近期的一项Ⅱ期临床试验显示,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45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3个月,客观有效率为48.9%,但上述联合方案中消化道反应比较明显,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而晚期胃癌患者由于消化器官受累或术后消化道重建,一般状况及耐受性多较差,需要探索高效低毒的联合方案治疗此类患者。

鸦胆子油是苦科植物BruccaJavanica(L)Merr的成熟果实鸦胆子的油脂部分,无毒,近几十年来陆续报道用鸦胆子油治疗肺癌、膀胱癌、胃癌[4-5]。鸦胆子油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对癌细胞G0、G1、S、G2、M期有杀伤和抑制作用。鸦胆子油对癌细胞有较高的亲和力,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6]可直接进入癌细胞,通过影响质膜系统和线粒体使之变性坏死。在脾、肝、肺、脑、心、肾、肠胃及淋巴等组织器官中浓度较高,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或肿瘤组织[7],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胰腺癌等效果显著,对脑瘤及脑转移瘤有较好疗效。鸦胆子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可诱导干扰素的合成,故其除具抗癌作用,还可提高免疫。据程建华等[8]报道,鸦胆子油乳剂治疗晚期胃肠癌的有效率为42.8%.鸦胆子与5-Fu疗效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性,但5-Fu对骨髓和神经系统均有较大的毒副作用,鸦胆子保护骨髓,对造血干细胞有促进作用,故与5-Fu联合应用可减少骨髓抑制[9]。本研究中,卡培他滨+鸦胆子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卡培他滨单药组,但手足综合症及粘膜炎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且联合治疗组中的骨髓抑制程度有所减轻。鸦胆子组偶见皮疹、脱发及静脉炎的发生,均可耐受。

综上所述,鸦胆子油与卡培他滨联用不仅可提高疗效,还可降低其副反应,耐受性较好,对晚期胃癌患者,尤其对KPS评分<80分的患者有较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GreenleeRT,MurrayT,BoldenS,etal.Cancerstatistics,2000.CACancerJClin,2000,50:7-33.

[2]CunninghamD,StarlingN,RaoS,etal.Capecitabineandoxaliplatinforadvancedesophagogastriccancer.NEnglJMed,2008,358:36-46.

[3]LeeSS,LeeJL,RynMH,etal.Combinationchemotherapywithcapecitabine(X)andcisplatin(P)asfirstlinetreatmentinadvancedgastriccancer:experienceof223patientswithprognosticfactoranalysis.JpnJClinOncol,2007,37:30-37.

[4]孙波,吴云林,王升年等.鸦胆子油乳抗人胃腺癌增殖作用的初步研究.上海医学,2001,24(8):481-483.

[5]刘悦,王禾,符庆吉等.鸦胆子油乳对膀胱癌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6(6):336-338.

[6]李民,刘海,丛义滋等.鸦胆子油乳剂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杀伤动力学的研究.肿瘤,1984,4:241.

[7]苏兴仁,程秀娟,商晓华等.鸦胆子油乳抗癌作用的实验研究.沈阳药学院学报,1979,11:15-22.

[8]程剑华,龙浩,王晓等.鸦胆子油乳治疗35例复发并转移胃肠癌.江西医药,1991,26:147-148.

[9]LeeYS,PovlsenCO,RygardJ,etal.Therapeuticefficacyofantigliomaesenchyamalextracellularmatix131I-radiolabelledmurineMcAbinahumengliomaxenograftmodel.CancerRes,1988,48:559.